美學原理自考復習資料第六章(2)


六、實例
例1、宋代蘇東坡的《答謝民師書》“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指出兩種過程的區分,“了然于心”是意象的孕育階段,“了然于口與手”則是意象的生產過程,反映了蘇東坡對意象生成過程的理解和認識。
例2、鄭板橋《題畫》:“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霜氣皆浮動于疏枝密枝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其中園中之竹、“眼中之竹”是客觀外在的,“胸中之竹”是意象的孕育過程,“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就是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手中之竹”則是藝術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藝術操作加以表達并用特定形式符號將之凝定下來,即意象的生產。這揭示了意象生成過程的復雜性、階段性和差異性。
2、藝術的“技”與“道”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簡答或論述:“技”與“道”的關系
一、“技”、“道”有別
“技”是指藝術操作中的技能與技巧。
“道”是指藝術意象創造與傳達過程中自由無礙、充滿生氣的至高境界。
因此,技、道存在差異。
二、技、道相通
技與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三、道、技互現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道可以通過技而體現出來,而技也可以在高度嫻熟時達于道。通過長期刻苦鍛煉而達于“道”的技巧,能將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轉化為手中所操作的,這就是古代書畫理論所講的“心手相應”。心與手之間達到了這種自由和諧,也就意味著消除了道與技的界限,是一種藝術創造的至高境界。
例,《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就體現了技道合一的境界。
3、“期待視界”:由德國理論家姚斯提出,西方接受美學認為藝術接受者在接觸藝術之前的主體境況,包括其自身的敏感度、想象能力、文化基礎、藝術修養、審美趣味以及傳統影響、現實社會變化的影響因素等等,造成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審美文化心理結構,即“期待視界”。
4、波蘭哲學家羅曼。英伽登認為,文學作品提供給接受者一個“圖式化”結構框架,其中有許多空白和不確定點。
最新資訊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
- 江蘇2025年10月自考時間敲定!10月25-26日,考前真題資源整理速領2025-09-18
- 10月25日開考!2025年10月自考《習概》全書高頻考點10頁紙更新速領2025-09-17
- 最后一月!2025年10月自考如何復習高效提分?附高頻考點整理2025-09-15
- 2025年10月自考教材目錄更新!這些科目已調整,附購買指南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