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考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融入野地


作者簡介:張煒(1956——) ,生于山東龍口,原籍山東棲霞。早期的創作描寫兩性之間淡淡的朦朧的柔情,顯得纖巧柔美。后轉入對農村現實的揭示,表達對人性的深入思考。自“秋天三部曲”直至《古船》,他徹底從原來的纖細敏感走向深厚沉郁,這或許就是他從土地中所得。從《九月寓言》開始的三部長篇,顯示了他對知識分子精神理想和民間立場的堅持。他更多地在思考中國文化的命運和出路的問題,包括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改造問題和知識分子的精神自救問題的思考,“融入野地”是他設計的一條理想之路。
張煒的作品憂憤深廣、境界恢宏,在對歷史和現實的描寫中融入了主體的生命體驗。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古船》、《柏慧》、《九月寓言》、《丑行或浪漫》、《刺猬歌》、《你在高原》(39卷10部),中篇小說《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憤怒》、《蘑菇七種》等,散文《融入野地》、《芳心似火》等。
知識點:
1.識記作者代表作長篇小說《古船》、《柏慧》、《九月寓言》、《丑行或浪漫》、《刺猬歌》、《你在高原》(39卷10部),中篇小說《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憤怒》、《蘑菇七種》等。
2.簡析本文中“野地”的含義。
《融入野地》是一部心靈的生態史,心靈的歸宿。作者眷戀著野地,歌唱著野地,從個人的生活閱歷出發,用真誠的筆調去描寫合乎個人理想的野地并情愿向其皈依,以一顆平民的心深入地探討了人與野地、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 “野地”意象,就是由許多客觀具體的物象經過作者的心靈衍化融合而成的富有深刻含蘊的藝術形象,它具有哲學層面和文學層面的雙層含義。就文學層面的含義來說,“野地”意象涵蓋廣泛,除了可以理解為空間概念的土地之外,一棵樹,一座山,一條河,一塊玉米地都可以納入其中;就哲學層面的含義而言,我們可以把“野地”理解為人的心靈棲息地,心靈的歸宿。而“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飾過的野地,我最終將告別它。我想尋找一個原來,一個真實。”
在這篇散文中,野地既是滋生生命的自然大地,也是意味著故地、親情,更是思想和精神、文學與藝術的起源,是人類文明進行自我批判的鏡鑒和力量源泉。張煒曾經說過:“在藝術家心中,沒有比土地再神圣的了。土地滋生了萬千生命,寫滿了思想,走動著靈魂。”散文《融入野地》正是以博大深廣的思想與智慧,辯證地探究了人與大地的關系:大地養育萬物,而人類只是其中之一,由此才能破除人類自我中心主義的迷障,放寬視野,再進而反省人類在整個宇宙結構中的恰當位置;而這樣的自省意識,并不意味著人類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恰恰相反,對大地的親情和尊重正引出對自我生命的親情和尊重,同時也特別強調對大地之上其他生命的親情和尊重。只有這樣才能跟大地重新建立起本源性的聯系,才能使自身不能“完整”的人間“完整”起來。
3.分析本文中作者的自我形象。
隨著逐漸加深的生活和藝術的理解,作者說:“一個健康成長的人對于藝術無法選擇”,因為“人迷于藝術,是因為他迷于人本身,迷于這個世界昭示他的一切。”張煒在拷問自己靈魂的同時,也在探究知識分子的精神。這是張煒那一代“知青作家”的一個“精神總結”,也是一代或一類知識分子的人格形象寫照。張煒以內心獨白的方式袒露了一個作家在當今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心跡。既有對都市化進程和現代文明的反思,也有對現實的深入剖析和思考,更有對未來的精神準備和心靈宣言。
4.結合我國現代化和都市化的現實,分析本文的主題意蘊。
張煒的作品憂憤深廣、境界恢宏,在對歷史和現實的描寫中融入了主體的生命體驗。張煒曾經說過:“在藝術家心中,沒有比土地再神圣的了。土地滋生了萬千生命,寫滿了思想,走動著靈魂。”散文《融入野地》正是以博大深廣的思想與智慧,辯證地探究了人與大地的關系:張煒試圖構筑一種倡導萬物之間和諧關愛的生命倫理,重新理解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問題。在現代社會里,人類中心主義被推向極致,盡可能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完全漠視大自然本有的價值秩序,從而導致生態危機的全面爆發。
張煒說:“人直接就是自然的稚童,無論他愿意不愿意,也只是一個稚童而已。對自己和自然的關系稍有覺悟者,就會對大自然產生一些莫名的敬畏。……人力不可能勝天,人只能在大自然的允諾下獲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人是自然的產物,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人力勝天的偏執心態只能使人忽略自身的局限性,導致自身的最終潰敗。大地養育萬物,而人類只是其中之一,由此才能破除人類自我中心主義的迷障,放寬視野,再進而反省人類在整個宇宙結構中的恰當位置;而這樣的自省意識,并不意味著人類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恰恰相反,對大地的親情和尊重正引出對自我生命的親情和尊重,同時也特別強調出對大地之上其他生命的親情和尊重。只有這樣才能跟大地重新建立起本源性的聯系,才能使自身不能“完整”的人間“完整”起來。
作者不是簡單地回歸大地、自然,也不是古代文人那種厭倦都市的浮華庸俗而尋求歸隱,這里要強調的是作者不是一個極力排斥城市、沉迷鄉村的農業文明的堅守者,“大地守夜人”。 社會要發展,走向現代化,農村要走向都市化,這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是現代化與都市化進程對農村與農業地區的影響,不僅直接表現在人口變化、經濟轉型、空間重建等“硬件”上,更滲透在鄉土社會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精神生產等“軟實力”方面。在這里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組矛盾:一方面,現代化是每個民族繁榮昌盛的必由之路,不可能拒絕現代化;另一方面,每個繁榮昌盛的民族都必須保存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本民族的基本特點。喪失現代化將意味著民族的貧困,喪失文化傳統則意味著民族的消亡。
在世界上200多年的城市化進程中,城鄉之間的對立與斗爭一直是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主要矛盾。在都市化進程中,廣大的農業地區與農民在文化生活上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二:一是由于傳統文化、良風美俗與價值系統的全面崩潰,使人們在實際生活上完全喪失了必要的判斷力與清醒的現實意識;二是由于個體的現代文化機能未能及時、充分發育,以及由于實際占有社會與文化資源的有限等原因,廣大農民與農村地區更容易吸收都市文化中沒落、腐朽的東西。
張煒塑造的野地意境并非指向復雜的鄉村實體,而是指向一種精神和心靈的安放之“野地”,像樹根支撐樹枝和樹葉那樣,這塊張煒多年來所尋找的“野地”支撐著我們真實的靈魂,這塊野地不屬于城市,也不屬于鄉村;不是學者所說的某種文化的“烏托邦”,而單純地指向每一個人的真實內心,換句話說,尋找真實的內心,就是尋找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是于沉靜中沉思,探究生命和精神的“源路”。“ 我的希求簡明而又模糊:尋找野地。我首先踏上故地,并在那里邁出了一步。我試圖撫摸它的邊緣,望穿霧幔;我舍棄所有奔向它,為了融入其間。跋涉、追趕、尋問——野地到底是什么?它在何方?野地是否也包括了我渾然蒼茫的感覺世界?我無法停止尋求……”。張煒以內心獨白的方式袒露了一個作家在當今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心跡。既有對都市化進程和現代文明的反思,也有對現實的深入剖析和思考,更有對未來的精神準備和心靈宣言。
5.分析本文由作家飽含情感的內心獨白組成,融想象性的描述和議論、抒情為一體的獨特結構。
本文通篇由作家的飽含情感的內心獨白組成,融想象性的描述、議論和抒情為一體。在這獨特的文體形式中,張煒以內心獨白的方式袒露了一個作家在當今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心跡。既有對都市化進程和現代文明的反思,也有對現實的深入剖析和思考,更有對未來的精神準備和心靈宣言。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環球網校高教自考頻道為您整理,更多海量資源盡在環球網校。考生亦或登錄高教自考論壇,與廣大考友一起交流!
最新資訊
- 公告!廣東2026年1月自學考試開考課程、考試時間安排、使用教材通知2025-09-09
- 時間有限!云南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已開始,截至9月9日2025-09-02
- 已經開始!湖南2025年10月自學考試新生入籍、注冊通道開啟,時間有限2025-08-22
- 9月3日起報名!福建2025年10月自學考試報考公告發布2025-08-12
- 2025年10月廣西自考報考簡章已公布!含報名時間及專業目錄速看2025-08-04
- 免費速領!2025年10月自考各專業【全書重點】匯總上線2025-08-01
- 關注!陜西2025年10月自考新生注冊9月5日起,報名條件再放寬2025-07-22
- 福建2025年10月自考免考申請8月1日開始,免考條件+申請材料速看!2025-07-15
- 馬上開考!江蘇2025年7月自學考試合格標準今日公布2025-06-16
- 2025年貴州自考畢業申報倒計時!6月12日截止202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