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內蒙古公務員面試熱點:將來誰種地
2013年內蒙古公務員面試即將開始,考生了解熱點問題,對面試成功有重大意義。
一、熱點概述
2013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發布,這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年關注“三農”問題。在糧食產量“九連增”、農民收入“九連快”的背景下,一號文件出臺了一些新舉措,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目前,各地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形成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多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促進了農業生產,推動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部分新主體仍存在“虛胖”、名不副實等問題,在集約化、專業化等方面有所欠缺。
一號文件強調,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和基礎。要尊重和保障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充分激發農村生產要素潛能。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一號文件提出,把推進人口城鎮化特別是農民工在城鎮落戶作為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加快改革戶籍制度,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的政策。
當前我國城鎮化水平剛超過50%,但農民“市民化”政策的滯后,致使我國城鎮化水平“虛高”。以浙江為例,2011年全省城市化率達到62.3%,但由于有2100萬農民工存在,浙江的實際城市化率大大“縮水”。
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顧益康表示:“實現城鎮化的核心因素是人,這要求盡快有序推動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補齊‘人的城市化’水平低、質量差的短板。”黃祖輝表示,中國農民工的大規模遷徙隨著經濟版圖的變遷已經顯出弊端,中西部村莊以及鄉鎮的空巢和東南沿海地區鄉鎮的擁擠形成鮮明對比。“在推動農民工市民化的同時,應該強調就近就地城鎮化,促進中西部城鎮化快速發展。”
有效保障農民財產權利
隨著新型城鎮化展開,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更顯迫切。因為在這一進程中,農民看到的是城市生活的藍圖,地方政府看到的是新的發展機遇,而一些房地產企業看到的則是新一輪“地產熱”、“圈地潮”。
當前在一些地方,城鎮化被簡化為讓農民上樓,結果許多農民“被上樓”。“一些地方政府容易把經念歪,以為城鎮化又可以大規模拆遷征地了。”為此,一號文件明確指出,依法征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要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長遠生計有保障。同時還提出,要“加快修訂土地管理法,盡快出臺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收補償條例”。
二、相關評論
《“家庭農場”為何寫入中央一號文件?》: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引發外界熱議。指導未來農業發展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家庭農場”有何深意?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表示,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年來,上海松江、湖北武漢、浙江寧波等地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在農業部確定的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
從生產實踐看,家庭農場既堅持了以農戶為主的農業生產經營特性,又擴大了經營規模,解決了家庭經營低、小、散問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縱觀世界各國農業生產經營,沒有不以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方式始終難以被替代。但隨著農業發展,家庭經營方式暴露出規模過小,成本高、風險大等問題。家庭農場無疑是將兩者結合起來的最好方式,既堅持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特性,又通過適度規模經營,以集約化、商品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從經營效果看,家庭農場是培養職業農民、將一批年輕人留在農村務農的有效途徑。由于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家庭農場在發展過程中會自動實現代際傳承和新老交替。據記者在寧波慈溪采訪發現,為了實現收入最大化,當地多個家庭農場中的年輕人沒有選擇外出務工,而是留在家里務農。家庭農場的規模效應讓這些年輕人在務農中獲得了可觀的收入,而他們身上也初具職業農民的影子。
與此同時,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經營也是對工商資本洶涌“入農”大規模、長時間占用農地的一種矯正。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在帶來資本、技術、管理等優勢的同時,也存在規模過大、非糧化經營等問題。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以一個家庭所能顧及的范圍為限,可實現規模經營與精細化管理的有機結合,實現收益最大化,避免了規模小而無效、規模大而不精的雙重弊病。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家庭農場”的方向已定,但由于剛剛起步,家庭農場的培育發展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登記辦法仍有待明確,相關的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扶持政策也亟需制定出臺。
《農業創新的前提是“誰來種地”》: 農業發展的前途和方向是走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路徑。但實現創新,必須“以人為本”,若沒有相應的技術人才作保障,甚至連基本的勞動力都不足,那么技術創新就只能成為空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末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如果加上戶籍尚在農村的大量農民工和外出務工人員,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就相當有限。事實上也是如此,在很多農村,留守人員中除了老人就是小孩,土地撂荒嚴重。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2026年國考申論熱點深度解析:10大命題方向與備考策略2025-11-18
- 2026年國考申論十大熱點全解析:免費下載備考寶典2025-11-18
- 2026國考申論備考指南:考前10大熱點全解析2025-11-18
- 2026年國考申論答題紙模板:6類萬能框架+50個主題金句庫(附格式避坑指南)2025-04-03
- 2025年國考備考資料免費下載:高頻成語辨析早讀講義助你突破語言關2024-12-12
- 2025國考申論范文下載:以創新為翼,翱翔制造強國藍天2024-11-15
- 2025年國考申論范文:教養之光,文明社會的金鑰匙2024-11-14
- 2025國考申論寫作范文:以“中國精神”為筆,繪就民族脊梁新篇章2024-11-14
- 2025年國考行測答題技巧:片段積累小技巧,彎路走的少之疑問句2024-11-02
- 【國考必贏】2025國考申論備考:講解稿的滿分秘籍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