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時政熱點十八大--邁進社會保障的“普惠時代”


十八大時政熱點:邁進社會保障的“普惠時代”
●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籌集和積累社會保障基金。
●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社會保障的標準和水平。發展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保健體系,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平。
――摘自黨的十六大報告
●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
●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提高統籌層次,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摘自黨的十七大報告
社會保障被稱為社會的“安全網”。當你老了,病了,困頓了,社會保障體系如何,你的感覺就十分真切。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黨和政府不斷推動改革,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從社會的視角來健全和完善住房、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
這10年,保障的進步,不僅是數字的累進,更是無數人生活的“改變”。人們感受到社會保障已經邁入“普惠時代”。
遼寧73歲的王庭順――
安居之夢不再遙遠
在遼寧葫蘆島,73歲的王庭順正在陽臺上悠閑地擺弄花草,這位退休礦工曾經當過多年的巷道工。越是在井下局促的體驗,越會讓人產生對空間的渴望,然而多年棚戶區的居住經歷,他感覺“寬敞舒適”似乎很遙遠。
“坐車顛腚,上廁所凍腚,上炕烙腚。路坑洼不平,廁所是戶外旱廁,只有炕上能燒熱乎。”這是過去王庭順所在的遼寧葫蘆島楊家杖子礦務局工棚房的生活寫照。
王庭順和他的鄰居們沒有想到,改變就這樣發生了。2006年起,在統一安排下,楊家杖子工礦棚戶區改造工程啟動,10000多戶職工家庭陸續告別低矮破舊的棚戶區,搬進了棚改新房。
這10年,改變發生在許許多多像王庭順這樣的人身上,從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到限價商品房、公共租賃房、各類棚戶區改造,不斷加大對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
王庭順的新家位于蓮花社區34號樓,房子裝修簡潔干凈,小三居,南北通透。陽面臥室陽臺上,擺放著四五盆鮮花,小茶幾上,10多條小金魚在魚缸里游來游去,這是王庭順最喜愛的地方。雖然談不上多寬敞,但這卻讓一家人的生活狀態完全改變了。
2010年7月搬進新居,面積68平方米,一平換一平,多出的面積每平方米600多元。王庭順年齡大,政府照顧,給分了一樓。“沒花幾個錢,現在值10多萬。”說起新家,老人滿臉掩飾不住的高興。
搬進樓了,成本自然高了,能住得慣嗎?“暖氣費區財政全額補貼,水電也有補貼;物業費是全額補貼給物業公司,有部電話每個月10元錢。省著點花,每個月還能剩幾百元錢,攢起來備用,還可以給孫子孫女買點東西。”老人說。
老人送我們離開時,遇到楊家杖子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鄭子清,他說,“截至目前,已有6000多戶棚改居民入住新居。到2013年初,1.7萬多戶近4萬棚改居民將全部搬上寬敞舒心的棚改樓。”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顯示,到2011年底,全國累計用實物方式解決了2650萬戶城鎮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實物住房保障受益戶數占城鎮家庭總戶數的比例達到11%。如按三口之家計算,總共有近1億人通過不同形式的保障房解決了住房困難。
北京66歲的陳桂珍――
生病住院不再揪心
今年5月,生活在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街道的無業老人陳桂珍病倒了。病情危急,是心肌梗塞。可她堅持不轉院。多年來的一種習慣思維在左右著她:“自己沒有工作,一上大醫院,醫藥費花不起。”
作為一名無業的城鎮居民,生病無疑是最讓人揪心的。“不光是身體難受,花錢就像從快見底的缸里往外舀水”,這讓陳桂珍形成了這樣的“固執”想法。
在家人和醫生反復勸說下,老人才同意轉到一家更大規模的醫院,安了兩個支架。老人一天天康復起來,但心里卻很糾結:6萬多元費用,將會使整個家庭陷入困境。
海淀區清華園街道社保所所長牛建華告訴陳桂珍說,“這次在醫院花的62638元,實際報銷45892.18元。”因為老人生活比較困難,有關部門還可以為老人自費部分申請福利救助。如果申請到,自費的近2萬元還可以報銷50%。這一次,陳桂珍笑了:擔心的事不會發生。
2007年,北京市出臺實施城鎮無醫療保障老年人和學生兒童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從2010年起,北京市又首次實現了門診費用“零墊付”,門診費用報銷周期由幾個月縮短為幾十秒,醫保卡實時結算。
不僅是城市,2002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提出各級政府要積極組織引導農民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到“十一五”期末,新農合參合率已經達到96.3%。
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僅用10年時間,就實現了全民基本醫保,被譽為“中國速度”。以城鎮職工基本醫保、城鎮居民基本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體的全民基本醫保制度體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國參加基本醫保的人數超過13億,基本醫保覆蓋率超過95%。
江蘇63歲的李培福――
寬裕晚年不再擔憂
相比于73歲的王庭順和66歲的陳桂珍,63歲的李培福對這個時代的變遷體會得更深。這個當了一輩子農民的老人,在工業化、城鎮化的潮涌中,適應著變遷,也享受著變遷。
這位江蘇蘇州相城區渭塘鎮鳳凰涇村2組的農民,祖祖輩輩勤勞耕作,用汗水澆灌未來,年輕時始終羨慕城市人可以擁有的退休金,覺得自己的未來僅僅在于眼前的土地。
李培福說:“沒想到,現在每月可以領到831元的‘退休金’。我算了一下,加上村里給我的其它一些費用,一年就有2.5萬元的收入。”
李培福家有7口人,是農村標準的“四世同堂”。他說:“我母親今年85歲,每年有600元的福利金;妻子秦麗珍今年62歲,每月有510元的養老金。”
李培福一家的際遇,可算是無數中國農民正在經歷的故事。10年中,我國基本實現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制度全覆蓋,意味著全體國民都享有相應的養老制度安排,職工養老、新農保、城居保三大社會養老保險構成的“制度組合”,讓所有城鄉居民都可以對號入座。
而身處經濟相對發達的蘇南地區,李培福對于城鄉間區隔消解和差距彌合,感受更加明顯。
2007年,李培福一家的土地被征收,他們也成了失地農民,被納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相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鄒利忠說,從2009年1月起,當地啟動城鄉一體化養老保障工作,實行“農保轉城保”。今年年內,相城社會保險與市區完全并軌,農民可以享受到城里人的保障待遇。
老有所養,邁向全民養老,讓城鄉居民共享國家發展進步的成果。到2012年9月底,我國養老保險總計覆蓋人數已超過7億人。
最新資訊
- 2026年國考申論答題紙模板:6類萬能框架+50個主題金句庫(附格式避坑指南)2025-04-03
- 2025年國考備考資料免費下載:高頻成語辨析早讀講義助你突破語言關2024-12-12
- 2025國考申論范文下載:以創新為翼,翱翔制造強國藍天2024-11-15
- 2025年國考申論范文:教養之光,文明社會的金鑰匙2024-11-14
- 2025國考申論寫作范文:以“中國精神”為筆,繪就民族脊梁新篇章2024-11-14
- 2025年國考行測答題技巧:片段積累小技巧,彎路走的少之疑問句2024-11-02
- 【國考必贏】2025國考申論備考:講解稿的滿分秘籍2024-10-23
- 2025國考常識備考之中國山脈2024-10-10
- 2025年國考申論范文:創新引領未來,奮斗鑄就輝煌2024-09-20
- 2025年國考申論范文:守護綠水青山,共繪金山銀山新畫卷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