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公務員考試申論沖刺模擬題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應考者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測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30分鐘,作答時間120分鐘。
3.仔細閱讀所給資料,按照“申論要求”在專用答題卡上一次作答。
二、給定材料
材料一
國家經濟的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要求日益增強,這對政府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能否將地方經濟搞上去,成為各級政府考慮工作的重點。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于是,各地政府往往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爭取地方經濟的發展。中部某市位于山區,山多地少,交通閉塞,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況。隨著一些發達地區房地產開發的發展,在開發區種植大樹成為美化環境招攬客戶的一個重要手段。于是該市山區的古樹名木成為許多房地產開發商追逐的商品。一方揣著重金前來買樹;另一方除了這天贈的財富別無其他可以換錢的東西。兩方面一拍即合。參天的古樹被連根挖出,運往大城市。而該市很快在經濟上取得了顯著的效益,領導有了功績,山民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但有一位長年研究該地森林植被的老師對此卻提出了強烈的反對意見,他說:“這些古樹已經在這生長了千百年,本身具有不可替代、難以再生的價值不說,它們對該地的環境、水、土更有難以估量的價值。賣樹換錢確解決了眼前的一些小利益,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卻是短視的,無異于竭澤而漁,追求經濟發展當然無可厚非,是當今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首先要對自身的條件有清醒的、長遠的認識。這里的森林其實就是不可多得的財富,應該保護好這份財富,利用好這份財富求得發展,不根據這天然的資源在保護中求發展,不想法子為子孫后代留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遺產,將來哭都來不及!”
材料二
青藏鐵路的開通,是中國的一件意義非凡的大事,對于國家的發展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會在各方面產生極重大深遠的影響。劉于普通人來說,西藏意味著美好無比的大自然,意味著詩情畫意,能到西藏走一走,是無數熱愛大自然、熱愛文化的人們的一個夢。但是,隨著交通的便利,西藏旅游將迅速升溫,會有無數的人慕名而至,西藏本地也會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護方面的挑戰。
不久前,有關方面組織一些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對西藏有深刻認識的老師對此問題進行討論,火家集思廣益,發表自己的觀點。有老師說,對于西藏文化,最根本的就是保護,應該在尊重、保護歷史的摹礎上來談發展。他說:“我打一個比方,原來在我心目中的大昭寺的感覺是曲徑通幽,兩邊全是藏族建筑,很悠然、神秘地看見桑煙裊裊.金頂閃光。人慢慢地走進去,從身體到心里,有一個欣賞感受的過程。現在廣場修了后就沒有這種感覺了,一覽無余,徹底曝光,全裸了!我覺得以后要注意這個問題,盡可能多保留些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
另一位攝影家對此有同感,他說:“現在我到了拉薩的感覺,跟北京沒什么區別。我在阿里古格遺址的頂上,都能聽到清晰的手機電話。那個古格遺址是我最早拍攝過的獲獎作品,非常原始、荒蠻、蕩氣回腸,野鴿子飛在佛塔邊,那是我的成名之作啊!這次去,又在原地拍了一張片子,結果是電線桿子、樓房都在旁邊,那么原始壯觀給人震撼的景觀蕩然無存了。這種感覺包括我到了珠峰,珠峰完全成了旅游勝地,跟一個鬧市一樣,馬車隊來回接來接去,到處是帳篷。我們不能拒絕現代文明,不能拒絕西藏的發展,但我們是不是能夠有恰當的保護措施,讓原始的東西還保持原始狀態?所以青藏鐵路開通后,我在攝影圈里就寫到了這種擔憂。千萬不要鐵路通了后,就人山人海地奔到西藏去!”
一位作家說:“一條鋼鐵巨龍趴在世界屋背,一片脆弱而神秘的土地向世界敞開了大門,美麗圣潔的生命從此不設防……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黃河、長江、瀾滄江(湄公河)、怒江、印度河以及雅魯藏布江等亞洲大河的發源地。高原上生物資源豐富,擁有包括藏羚羊、野耗牛、巖羊、雪豹、棕熊、孟加拉虎、黑頸鶴等多種珍貴野生動植物。但是,由于高達4000米以上的海拔,青藏高原的生態系統極為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將極難恢復。如何將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結合,是亟待大家共同關注的緊要問題。鐵路的修筑無疑會提高廣大藏族同胞的生活條件,給青藏高原帶來生機和活力。但機遇和危機并存,由于進藏交通成本的下降,必然導致大量游客的進入,這片脆弱的土地能否承受如此壓力?從我們一個文人、作家的角度,當然希望永遠保留那片牧歌式的詩.般的生活。將它留在那片高原上,但實際上人類是要進步的,那片高地上的人還是希望過上文明的生活。但是,文明和文化,并不是矛盾的。文明總是要把文化帶到更高的層次。在這個過程中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我們如何把這個代價和沉痛減輕到最小,這就是我們的責任,就是科學。”
材料三
項氏民居屬于元末明初的古家族,曾一度讓項家村人左右為難,古建筑年久失修,大部分倒塌,文化環境破壞嚴重,難以列入縣級保護文物之列。但建筑本身年代久遠,且有干欄式建筑特征,具備較高的價值,拆了可惜,不拆又沒錢保護,還影響村莊建設。如今,項氏居民已整體搬遷至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游縣城郊的龍游居民苑,項家村人的難題得到了解決。
據調查,龍游各地保存下來的明、清、民國初期各種民用建筑有300多座,包括府地、民居、宗祠、戲臺等,大部分和項氏居民一樣,成了當地人建設新農村所要面臨的一大難題。為有效地保護一批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筑,在國家文物局、省文化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導下,龍游選擇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依據單體建筑原真性原則,最大限度地使用原材料、形狀和風格,拆至雞鳴山,開辟龍游居民苑,實行古建筑拆建異地保護。
目前全縣已經投入資金2200多萬元,拆遷復建古建筑24座,另有戴氏民居和傅家大院正在施工中。
“龍游泳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老百姓建新房的愿望又非常強烈,很多散落民間的文物,需要我們去保護,所以我們的任務很重。”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董國平表示:該縣將分期分批予以保護,下一步計劃投資400多萬元,遷建保護黃家溪頭民居和青塘塢民居。
材料四
去年“五一”期間,在江南,游景點,看名勝.一個最大的感受是:人流滾滾,擁擠異常,說是“煮餃子、下澡堂”,并不為過。在上海豫園,進出都要搏力;在蘇州獅子林,眾多的太湖石壘成的假山石林,七上八下、鉆來鉆去的人們.遠看好像一些猴子;在水鄉周莊,橋上街頭,沈廳張廳,來往都逼仄而行。美景和名勝,被旅游者暴擠得不堪重負,游人也嘖有煩言。花錢買罪受,哪里是在欣賞美景,分明是在折騰人、折騰風景。旅游黃金周,每在一地,都少不了如此議論,而于今為盛。
這還算好些,然而,最近又有文藝類的節目.選點在名勝和景觀好的旅游點,美其名為搞大型實景戲,把“賺錢與藝術”、旅游與文化相結合。讓本不堪重負的美景,更為難受其重。前有漓江,今有麗汀,搞所謂的“印象”式的文藝,在景點上搭臺壘架,動輒數百萬上千萬的資金,引起了有識之士的不滿。不可想象,在優美的自然風景點,數百人的演出場地,高高的演出臺,不說是占用景點的綠地,就是這么多的人馬,在這個空間的活動,也會踐踏綠地,損傷植被的。也許已意識到這點,有報道說,在演出開排時,導演就三令五申向全組要求,不給環境制造污染,并提出“實景演出的特點是環保,不能有光污染、聲污染,不能改變當地的自然風貌”的“死命令”。演出通過了環保局的全部檢測:所有江面上的道具都是漂浮的,所有船不用發動機,不用燃油。所有燈光、音響的布線都要用獨特的材料或繞道,變成隱蔽式或隱藏式。“不破壞古城”足第一前提。
能否做到,這是個不低的要求,令人牛疑。就算現在有高科技撐腰,有納米技術,有環保型的道具,還有人的聰明,可是,演出總得有聲音
吧,在空曠大野里,高聲喧嘩難道不會造成污染。布線走管,難道不挖土折枝。也許,這些是以“不破壞古城為第一前提”,但是不能因此就可以把綠地和植被,這些有生命的大自然不當回事。這種因拍攝影視,把自然風光破壞的事,不久前就曾發牛過。
重要的是,現在文藝制作動輒向自然借景,實在是個可笑的行為。人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每到一個名勝景點,總有人在那里劃出一塊地,支起拍攝機器,占用公眾的旅游地,讓游人反感。更有甚者,現在直接把戲搬到了大自然中,實景戲成了時尚。這讓人想起一些不倫不類的行為藝術。而所謂的“賺錢與藝術結合”,是讓名勝古跡、優美的原生態自然.不能承受藝術之重。難道沒有美景,沒有自然,就沒有靈感,就不可以大制作,吸引不了觀眾?
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特別是那些不能再生的自然文化,是件大事。領導者有責,藝術家也有義務。讓藝術滿足旅游之需,把名勝景點涂抹上莫名其妙的行為藝術色彩,是以犧牲美景和自然為代價的。藝術的美是有功利的。在人類文化遺產面前,在風光名勝面前,藝術家應當敬畏,更應當珍重和守護。
材料五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已有1800多年歷史,是目前徽派古建筑遺存最多的村落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起,黃山市一大批古村落相繼掀起了旅游開發熱潮。呈坎和皖南大部分山村一樣,人均耕地非常少,到上世紀末,農民人均年收入不過2000元。經濟不發達,也給占民居保護帶來了重重困難。因此.發展鄉村旅游使村民致富并促進古村保護就成為當地的必然選擇。
2001年5月,呈坎鎮鎮政府開始在呈坎村開發“鄉村游”,成立“呈坎旅游公司”。他們意識到,呈坎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古貌。因此他們不急于建什么拆什么,而是先從整治環境人手,拂掉“灰塵”,“擦亮”呈坎。為此,鎮村干部挨戶上門做丁作,談衛生整治的必要性,談發展旅游的必要性,最終,村民們都被感動了,亂建在公共場地的牛欄豬圈順利地被拆除,大街小巷都被打掃得干干凈凈。
旅游業的發展,使呈坎人更意識到祖輩留下的這個古村落的巨大價值。在當前建設新農村的歷史任務面前,呈坎村采取了幾項措施,既保護古村落,又促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一是籌資140多萬元,幫助古民居里的農戶改水改廁,清理穿村而過的小河,將電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纜等全部鋪設在地下。二是在古村落外重新規劃建設新村。前些年,對于一些確需蓋新房的農戶,呈坎村只是采取“堵”的辦法加以禁止。三是對古村落里的一砦與傳統建筑特點不協調的建筑進行整改。
材料六
記者從我國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江河”獲悉:為了提升每一位乘坐青藏鐵路列車的旅客的環保意識,“綠色江河”將組織環保志愿者走進列車車廂,對旅客進行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教育。目前,志愿者招募工作已經開始。
青藏鐵路被稱為中國第一條生態環保鐵路。“綠色江河”負責人楊欣接受采訪時說:“隨著青藏鐵路通車,我們認為迫在眉睫的是要提升每一位旅客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使通過鐵路進入青藏高原的旅客都能接受環境知識的熏陶,掌握最基本的環境保護知識,并且從每個旅客自身做起。”基于上述觀點,“綠色江河”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招募志愿者,讓志愿者走進列車車廂,讓乘坐進藏列車的乘客不僅感受到青藏高原的雪山云天、宗教文化,也能感受到一些綠色與環保的氛圍。
三、申論要求
(一)假如上述給定的材料是你在城鄉調查研究過程中獲取的信息,請用不超過450字的篇幅,概括給定材料所反映出的主要問題,以供領導審閱。要求:歸納全面,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語言流暢。(30分)
(二)請用300字以內的篇幅就如何解決給定材料所反映的問題,提出三條以上的對策和建議。要求:條理清晰,對策建議有針對性。切實可行。(20分)
(三)請結合給定材料,從“經濟發展與環境、文化保護”的角度,用不少于800字的篇幅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自擬題目,觀點明確,內容充實,論述深刻有說服力。(50分)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假如上述給定的材料是你在城鄉調查研究過程中獲取的信息。請用不超過450字的篇幅。概括給定材料所反映出的主要問題,以供領導審閱。要求:歸納全面,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語言流暢。(30分)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日益激烈,矛盾和問題頻現。其一,隨著國家經濟的全面發展和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發展經濟越來越成為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而大多數的地方政府選擇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來爭取經濟的發展,某些偏遠地區甚至開始發掘、買賣當地珍貴動植物資源,為謀求眼前利益不惜破壞長遠生態。其二,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交通的便利使西藏旅游迅速升溫,促進了西藏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西藏的環境和文化保護帶來了危機和挑戰。其三,愈演愈烈的黃金周擁堵現象已經對景區造成了壓力,某些文藝制作也頻頻向自然借景,嚴重危及風景名勝的自然生態。由此產生了要在“發展”和“保護”、“文明”與“文化”之間尋求平衡的問題。而對丁這些矛盾已有處理得當的先例,例如龍游地區就通過實行古建筑拆建異地保護,妥善解決了保護古建筑和百姓建新房之間的矛盾;安徽呈坎村積極探索開展“鄉村游”,在保護竽古村落原貌的基礎上,首先從環境治理人手,并把新村規劃建設在古村落外,既保護了歷史遺產,義促進了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改善了農民生活。其實要解決好這一矛盾,從根本上講要提高民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二)請用300字以內的篇幅就如何解決給定材料所反映的問題。提出三條以上的對策和建議。要求:條理清晰,對策建議有針對性,切實可行。(20分)
解決環境和文化保護問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走發展和保護“雙贏”之路。首先,要加強宣傳,使廣大群眾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更要在干部中間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摒棄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倡導健康發展方式。其次,建立完備的環境保護制度,督促各級政府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對本區域內的古文化遺址和文物等要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和嚴格的問責機制。再次,根據各地具體情況探索綠色環保的特色經濟發展模式,在保障環境的前提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后,運用法律手段強化環境保護,盡快制定和完善環境保護立法,對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單位或個人要依法嚴厲查處,勒令其恢復原貌,并對其予以相應的經濟、行政以致刑事處罰。
(三)請結合給定材料。從“經濟發展與環境、文化保護”的角度.用不少于800字的篇幅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自擬題目。觀點明確。內容充實。論述深刻有說服力。(50分)
參考例文
發展經濟不能以破壞環境和文化為代價
伴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各級政府、民眾乃至整個國家關于發展經濟的呼聲越來越高,以致有些地方盲目的把經濟發展作為衡量政績的唯一指標,為謀求眼前小利和短期效益,棄環境、文化于不顧,不惜焚林而田、竭澤而漁,對當地生態環境和古文化風貌造成了難以逆轉的毀滅性破壞。殊不知,環境和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是至關重要的命脈。
首先,環境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講,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物質基礎。第一,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作后盾,任何經濟發展目標都難以實現。第二,環境是人們得以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不能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生活和工作在優美的環境之中,就算經濟再發達、物質再豐富,沒有健康的身體和愉悅的心情,又談何生活水平和品質。
而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講,則是不可再生、彌足珍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對于某些以原始文化和古遺址著稱的地區。經濟發展給當地帶來的沖擊固然不可避免,但盡可能地讓原始文化保留原始的狀態、讓古遺址古建筑繼續存在下去,給子孫后代留下可以瞻仰的圣地和可以傳承的文明,是我們應該給予祖先的交代和尊重。
誠然,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要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賴于經濟的發展。但是,經濟發展不能以對環境和文化的破壞為代價。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環境、文化保護的關系,保持經濟、環境和社會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對人民群眾和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必然選擇。
基于此,發展經濟應該建立在保護環境和文化的基礎上,堅決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認識保護環境和文化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和精神家園,就是保護和發展先進生產力,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在保護中尋求發展,把加強環境、文化保護作為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并視之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切以犧牲環境和文化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行為都是暫時的、短期的,都是與經濟發展規律背道而馳的。如果強行通過破壞環境和文化的方式來發展經濟。不僅會造成巨大損害。而且最終還會影響和制約經濟的發展,因為修復其造成的損害需要更巨額的經濟投入。實踐證明,要正確處理環境、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最終達到協調發展。
?2009年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輔導
?2009年公務員考試行政能力輔導
?2009年公務員考試公共基礎輔導
?2009年公務員考試面試全程指導
最新資訊
- 2026年行測國考模擬題下載指南:高效備考的必備資源2025-09-11
- 2025年國家公務員行測時政模擬題匯總(三 )免費下載2024-10-12
- 2025年國家公務員行測時政模擬題匯總(二 )2024-10-11
- 2025年國家公務員行測時政模擬題匯總(一 )2024-10-11
- 2024國考備考:全國“兩會”熱點模擬題(免費下載)2024-09-26
- 習題分享!2025年國考行測模擬練習題2024-09-04
- 點擊查看!2025年國考行測模擬題2024-01-11
- 2025年國考行測例題:邏輯思維與智力測試2024-01-08
- 點擊查看!2025年國考行測模擬題2023-12-17
- 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20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