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家公務員 > 國家公務員備考資料 > 老師深度剖析北京公務員申論命題來源(1)

老師深度剖析北京公務員申論命題來源(1)

更新時間:2009-10-19 15:27:29 來源:|0 瀏覽0收藏0

國家公務員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命題來源一:

  (點評:這是來源于《文化月刊》2006年第01期的一篇文章,請廣大考生留意的是,在這篇文章里面,命題人截取了其中許多重要觀點和例證作為申論材料,其中有許多材料甚至沒有改動,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對此,建議廣大考生在做申論的備考時,在選取相關的背景讀物時,不要忽視了一點,相關的專業性月刊很多時候也是命題來源之一。)

  端午節保衛戰――尋找失去的節日文化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而中國是世界傳統節日的大國。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驛站,是傳承民族文化,體現民族個性的重要載體。節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標志。無論你走到哪里,過自己民族的節日都能讓你找到自己的“根”。

  可是,我們的這個“根”卻出現了危機,急需拯救!

  從“端午節保衛戰”說起

  近日,一個震驚國人的消息傳到國內: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時間2005年11月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

  據悉,“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宣布制度是在認識到無形遺產在人類歷史上所占價值和保存必要性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1年實行的制度。此次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宣布無形遺產名單。加上這次指定的無形遺產,“世界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已達90項。

  (備注:請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對應的是2006年北京申論真題的材料一的內容)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于有形遺產,即物質遺產而言的。它包括各種類型的民間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禮儀、手工藝、傳統醫學、建筑及其他文化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一個民族和國家對自身特性的認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認可的程度,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成就的標志。截至目前,中國只有昆曲和古琴兩項被列入。

  (備注:請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對應的是2006年北京申論真題的材料四的內容)

  中韓關于“端午節申遺之爭”是從2004年5月初開始的。《國際先驅導報》駐漢城記者關于“韓國準備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報道傳到我國后,被國內媒體紛紛轉載,引起了國人的極大震動。引發了國人對傳統節日命運的關注和擔憂?!岸宋绻潯彼追Q“端陽節”、“端五節”、“天中節”。這個節日源于我國遠古的祭龍日,用龍的威懾力驅除所有的災疫邪祟。從時令上看,“端午”為“陽極之日”,故《風土記》曰:“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時為天中節,故作種種物辟邪惡。在“端午節”的活動中,自古以來就有了賽龍舟,用五彩絲纏粽子、纏手足腕,用楝葉包米粽,采插艾葉、菖蒲,取蟾酥,涂飲雄黃酒,調制朱砂酒,采多種草藥,人身上及屋內各處懸掛香包等等,都和上述節日主題息息相關。以后才漸漸加入了紀念地方名人的內容,例如長江中游湖南、湖北楚地紀念屈原,長江下游江浙吳地紀念伍子胥或越王勾踐及孝女曹娥。 在我國除漢族外,還有滿、蒙、藏、苗、彝、畬、錫伯、朝鮮等約28個少數民族慶祝這個節日。我國的“端午節”很早就傳入了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

  (備注:請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對應的是2006年北京申論真題的材料一的內容,主要對應原材料中“2004年5月初。韓國準備申報“端午節”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消息傳到我國后,在國內引發了一場‘端午節保衛戰’”這一個觀點。)

  發端于我國的“端午節”自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怎么突然成了韓國的“文化遺產”了呢?我國人民無論是從客觀事實還是民族感情上講,都接受不了。

  在當時召開的全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交流會上,一位領導同志說,有著悠久歷史的“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目前中國正加緊考慮將所有的傳統節日打包,集體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他說,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他希望廣大群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他還強調:保護弘揚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對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傳承中華文明,發展先進文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在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已經為中韓兩國的申遺之爭劃上句號后,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魁立表示: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我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壞事,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么沖擊。劉還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無形遺產申報的要求每個國家兩年才能申報一項,中國急需保護的無形遺產很多,所以才導致此次韓國搶先申報。

  (備注:請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對應的是2006年北京申論真題的材料一的內容,主要對應原材料中“但是,也有人表示,無形文化遺產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從認同并非壞事,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么沖擊?!边@一個觀點。)

  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北大教授高丙中表示,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他們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并得到了國際認同,對于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

  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宋俊華博士則表示,韓國江陵“端午祭”與我國“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申遺成功后,我國的“端午節”仍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因此,不存在兩國的申遺之爭,以及韓國“勝出”的概念。如此說來,韓國的“端午祭申遺”對中國是一場虛驚。

  我國節日文化面臨危機

  說我國節日文化面臨危機,絕不是危言聳聽!請看事實。

  我們處在一個崇尚快餐文化的時代。在西方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沖擊下,中國傳統節日的概念在年輕人中漸漸淡化,“洋節”熱過“土節”,有人說,洋節日是屬于年輕人的,因為這些節日詮釋的是一種自由與狂歡,年輕人喜歡朋友歡聚的熱鬧,喜歡假面舞會的瘋狂,喜歡彩照閃躍的美景。于是“湯圓”、“粽子”常常敵不過“鮮花”、“巧克力”。看看每年“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萬圣節”大、中、小學的校園吧,贈卡的、送禮的、聚餐的、發短信的,忙得不亦樂乎。許多人根本弄不清這些洋節的來歷和含義就跟著“潮流”狂歡起來。而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給家里老人打個電話或發個短信的能有多少?脫胎于農業社會的中國傳統節日,似乎再也無法同處于工業社會和城市化轉型期的青年人的思維步調一致。年輕一代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失去了興趣,認為這些節日土氣、不夠時尚。很多外來節日、現代節日沖擊了民間節日,本土的傳統節日盡顯“老態龍鐘”。相反,甚至在最重要的春節,人們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時間也越來越短。

  西方的洋節能在我國如此流行,以賺取更多金錢為唯一目的的商家也“功不可沒”。每逢洋節日的來臨,商家都主動出擊,積極捕捉商機。有關洋節日的宣傳熱鬧非凡,各種各樣的促銷戰打得火熱,對洋節日的流行起了催化作用。每年圣誕節期間,全國各大城市的酒店、茶座、歌廳、商場為了吸引顧客,紛紛裝飾“圣誕樹”、“圣誕老人”,推出各種優惠服務和特色娛樂節目,讓人們品嘗“圣誕大餐”。一些老字號餐館酒家也邀請一些民間的藝術家、說唱團現場表演。影視娛樂業也不甘示弱,各種話劇戲曲和演唱會接踵而至。校園內外的餐廳超市商店也裝點的五彩繽紛……利用洋節為自己作宣傳,借機促銷商品,已經成為許多商家的選擇。業內人士分析,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在苦練“內功”的基礎上,把自己推銷出去,讓廣大消費者接受自己。時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并重視洋節日,尤其是年輕人,無疑他們是很具有消費能力的一個消費群體,所以在洋節日上肯定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商家的促銷具有一定的消費導向作用,它們對“洋節日”進行大手筆的渲染、宣傳、烘托,再揣摩好人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取向,錢包會如充氣般快速鼓脹。

  為什么以圣誕節為主打的洋節攻勢越來越猛,而傳統的節日卻日漸冷清呢?大概有這么幾個原因。

  一是近年來,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大量的歐美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為數眾多的西方人士到中國工作和旅游,西方的很多傳統習慣自然被帶了進來并逐漸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已經加入WTO,西方商業文化附著在商品上洶涌襲來。中國人生活方式在進一步豐富的同時,老百姓心中的傳統文化觀念必然會受到沖擊。

  二是現代青年追求新鮮、時尚、表現個性的時代特征也推動了怪異文化的形成。而對于圣誕節為代表的洋節,中國的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模糊了它原有的意義,已經把它變成了聚會、瘋狂、開心、狂歡的盛宴,一種追逐時尚、張揚個性的代名詞。

  三是從民俗學的角度上說,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強調團圓,春節重溫親情,“十一”、“五一”是奢侈的休息時間,主要是外出旅游,或干脆休息或睡懶覺養精神。而西方的節日大多帶有狂歡的色彩,圣誕節更像是為自己過的。對于青年人來說,洋節日更能夠張揚一種自由的心情。經濟越發達,居民收入越高,對閑暇時間的精神追求也就越強,人們需要一個享受生活、放松自己的理由。

  還有,電視進入家庭以后,對傳統的節日和節日文化的沖擊也不可小視。一部又一部的電視連續劇,一場接一場的體育比賽,一個又一個的綜藝節目,還有什么“成功6+1”、“明星劇場”、“超女”選拔賽等等吸引了大批觀眾,特別是年輕人的注意力和視線,傳統節日和節日文化就像“后媽”跟前的“孩子”,喪失了自己應有的位置。

  其實,我國節日文化的匱乏不獨都市,廣大農村也明顯冷清。筆者曾回山西的故鄉做過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說,那里是有節日,沒文化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元宵節前后,群眾性的扭秧歌,練武術,跑旱船,唱大戲,要熱鬧一個正月。現在除了零星放點鞭炮外,變的和平時沒有兩樣。中秋節青年、兒童耍大鞭、放洋燈、賞月的風俗也失傳了,只剩下了吃月餅。三大傳統節日如此,其他節日就更是淡如白開水了。

  60多歲的袁老伯一輩子都生活在貴州盤縣這個小縣城。說起這些年的春節,他說,與城市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相比,盤縣這樣的小縣城顯得很冷清。出門轉轉,除了各商店多了些年貨,街上沒有紅燈籠、沒有鞭炮聲、沒有秧歌、沒有電影。走過居民區,聽見的是處處麻將聲,看見的是人們一臉的疲憊。春節,對于像盤縣這樣的小縣城的老百姓來說,似乎就只有打麻將這一種娛樂方式。

  可是從前的春節不一樣,袁志伯說那是熱鬧的春節。從年三十的晚上開始鞭炮聲就不絕于耳。新春的鐘聲一響,整個縣城的天空都被五彩斑斕的煙花照亮,染成五顏六色。大年初一,不長的街上擠滿了四面八方趕來的老百姓,秧歌、高蹺、花船從街頭扭到街尾,老百姓自制的巨龍在空中上下翻騰。晚上,搬上小板凳,孩子大人一起涌向操場,看專門為春節放的露天電影。趕廟會、猜燈謎等都給百姓的春節帶來無限快樂。可是現在好像什么都沒有了,連僅有的一個電影院也很久沒有電影可放。秧歌更是好多年沒扭過,大街上連個喜慶的大紅燈籠也沒有。看來,廣大農村有節日,缺文化是普遍現象。

  還有形色色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異化著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些官員為了自己的所謂政績,一味追求經濟數字,傳統節日成為了一種擺設,從而遠離了中國傳統節日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及親情、團聚這些永恒主題。

  在我國日益走向現代化的背景下,物質上漸漸富足起來的人們卻不無尷尬地發現,那些過去曾給我們帶來歡樂與美好回憶的傳統節日文化正在逐步淡出我們的視野,實在不能不令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國人們為之汗顏。在這個包含了太多物質誘惑的時代,實在值得我們牢記:“民俗文化是民族的根”,沒有了根基,何談民族發展的枝繁葉茂!

  每個國家的傳統節日都是由某個重要紀念意義的重大事件所引發。作為后人回顧和傳承歷史文明的重要載體,作為民族根基的傳統節日,只要其所承載的價值觀仍有意義,這個節日就不會消失也不應該消失。多樣化的節日文化要靠每個國家保護好自己的傳統節日來支撐和實現,越是傳統的東西越是特色的東西。世界已經進入國際化時代,文化遺產非常容易消亡,因此,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在國際上已形成共識。

  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不能忘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它對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維護社會公德,增強民族凝聚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決不可低估。

  弘揚節日文化

  應增加法定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中國人民智慧和經驗的積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歷制有關。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露露女士,將中國較重要的傳統節日統計歸納為20個,其中來自日月時令交會的或與之有關系的有16個: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巳節(三月三日)、清明節、天貺節(六月六日)、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端午節、臘八節(十二月初八)、祭灶節(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節,而其余四節:正月初七的“人勝節”、四月初八日的“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鬼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水官大帝誕辰)則來源于傳說、神話和宗教。

  我國的歷法主要是農業文明的產物,由歷法而起源的節日,無論性質還是形式,自然也是主要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而當中國農業文明發展到一定時期之后,傳統節日則從性質到形式,又開始為儒家倫理學說支撐的家族制度服務。

  我國現有法定節日10個,分別是:新年、春節、國際勞動婦女節、植樹節、國際勞動節、青年節、國際兒童節、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其中只有春節屬于傳統文化節日。其他節日,或來源于重要的歷史事件,或與國家、政府的行政設定有關,有的則是采用國際公例,總之多是近、現代發展形成的歷史產物。相比較,我國重視現代節日,忽視了傳統節日,我國節日存在著明顯的斷裂。

  傳統節日對中華民族非常重要,可凝聚人與人的感情。節日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和情感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傳統節日傳承了很多文化、歷史和傳說,充分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博大哲學思想。如端午、清明均值萬物復蘇時期,人們可戶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氣蓬勃的生命力;重陽節逢秋高氣爽時節,人們登高遠望,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中秋”時節,花好月圓,觀花賞月……均是人與自然的親合。此外,重要傳統節日來臨的一刻,還包含著無窮無盡的民族情感,內涵了很深的中國文化傳統。長期以來,節日源頭的中國并沒有給予這些民間節日以應有的重視,而在東南亞一些國家,中國的傳統節日都被列為法定假日。在這份差距面前,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恢復幾項傳統活動,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豐厚內涵以及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在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日益受到尊重的國際視野中,我們沒有理由忽視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們應當站在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高度來認識并重建中國的節日文化。因為在日漸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傳統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真正的“底色”和“名片”。

  2005年“兩會”期間,紀寶成等人大代表提交了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納入我國法定假日的議案。全國人大代表的周耀庭倡言,將七夕、中秋等傳統節日列入國家法定假日。還有的學者建議,設“除夕”等為法定假日,春節假期應從大年三十開始。40多位民俗學者也建議,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在年初召開的有關“民族國家的日歷――傳統節日與法定假日”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不少老師將傳統節日增設為法定假日以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的觀點再一次提了出來。贊成將重要的傳統節日設為法定節日的理由有五條:一、節日不放假使人們淡忘傳統;二、節日依舊忙碌,會讓我們失去美好的情愫;三、節日休假有利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繁榮;四、有助于喚起大家對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五、傳統節日列入法定假日體現人文精神。這些提議和建議得到了與會代表的積極響應。我們希望這些提議、建議早日通過官方立法程序,成為法定節日。

  與時俱進,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隨著全球化的步伐加快,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及加入WTO,節日文化的交流正在告別中國單向接受西方節日的時代,而進入一個中外互動、雙向交流的新局面。節日文化,全球交融,大勢所趨。不僅中國人熱心“洋節”,外國人也開始青睞中國的傳統節日了。如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向世界,春節的習俗也遠涉重洋,被帶到了世界各地。身居海外的中國人歡度春節,放鞭炮、舞獅子、掛燈籠、辦廟會等等,為當地增添了熱鬧無比的喜慶氣氛,豐富了所在國的文化生活,成了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在這些國家的許多城市,中國人的“春節”已經成為吸引游客、刺激旅游業的熱點文化活動。

  作為中國傳統的春節也不再僅僅是中國人的節日,而被越來越多的國家作為本國的節日。在美國這個多元化文化的國家里,隨著華人人口的不斷增加,華人的文化也融入了美國的主流社會。已有十幾個州把中國春節列為合法假日。在菲律賓,阿羅約總統宣布從2005年開始將中國農歷初一定為全國假日,這位女總統還親自出席慶祝中國春節的晚餐會。在2005年春節來臨之際,許多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紛紛向中國人拜年,祝賀中國春節,美國總統布什于2月4日就簽署了向華人社區的拜年賀詞;法國總統希拉克、英國首相布萊爾、意大利總統錢皮、加拿大總理馬丁、新西蘭總理克拉克、羅馬尼亞總統伯塞斯庫等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也以不同形式向華人祝賀春節。許多國家還發行專門的春節郵票。美國、澳大利亞都發行了以中國春節和生肖為題材的紀念郵票,法國郵局2005年首次發行了雞年郵票。中國春節在世界各國引起如此重視,并成為各國節日文化的組成部分,被各國主流社會所接受,這是可喜可賀的現象。

  我們每一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都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節日的流傳是漫長歷史選擇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節日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其本身,幻化為了一種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代名詞。但是,在堅守傳統文化陣地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全球化時代文化多元化所帶來的沖擊,這種情況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多元化趨勢。本來,與他國相比,我國節日體系的文化特色就顯得不足,傳統節日文化中精髓的東西我們更應堅守,但是在具體形式上完全可以大膽創新。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地做出調整。一成不變的節日形式必然無法吸引人們的興趣,只要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把傳統和現代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我們的傳統節日既不失傳統應有之意,又能符合時代要求,我們的傳統節日必將重新復興。

  復興我國的傳統節日,關鍵是喚醒國人的文化自覺意識。節日,說到底它是文化的一個方面,傳統的節日的形式起始總是與宗教、祭祀、慶典、聚會等聯系在一起的。我們既要傳承歷史遺響,喚醒遺存的民間文化,更應使節日文化在現時代得到發展,重視從觀念到形式的創新,注進新鮮的文化內蘊。當我們日益關注節假日期間的購物消費和經濟功能時,必須提升傳統節日的文化功能。如果我們不改進過節的理念和方式,依然吃喝當頭,人情送禮當道,那么,即使法定了傳統節日,無非是又給了我們一個吃喝的借口和人情往來的理由,無非讓商家又多了幾個經濟獵物。文化是相連的,文化也是衍生的。缺乏文化自覺狀態下的傳統節日復興,只能淪為形式主義的一次次文化操演。

  例如端午節就被片面割裂,并淡化成支離破碎的節日,或多或少失去了原貌。其實,2000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大節日。多年來報紙書刊上介紹端午節的來歷時,總是只講它是一個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這未免過分片面地強調特定地方的紀念性內容,夸大地利用其政治性目的。結果,在相當長的年月里,使幾代人不了解端午節的真實內容和全民防疫健身的內涵,逐漸失去了美好的傳統文化記憶,從整體上沖淡并損害了一個全民共享的祝福祝壽、企盼吉祥的美好節日。對于像端午節這樣的多民族全民節日,應當恢復搶救并保護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態。

  中國民族節日和文化與西方的傳統節日注重熱鬧、狂歡有所不同,中國的節日里更注重親情和友誼的表達,注重對先人的懷念和對長者的孝敬,這對于穩固家庭、調節身心、舒緩壓力、改善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發掘、繼承和重建中國的節日文化,并將重要的節日列為國定假日,營造節日氛圍,提升內涵,可以在節日文化中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對維護社會公德,增強民族凝聚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等,都有“樹魂立根”的作用。

  民族傳統節日的保護,僅僅依靠政府的行政法規顯然不夠。政府、企業、媒體、民間,龐大的支撐群體必不可少。2005年8月11日是中國傳統的“七夕”(又稱“乞巧節”),由廣州市天河區委、區政府主辦,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協辦的“2005?廣州乞巧文化節”于8月10日在天河區珠村拉開帷幕?!爸榇宕箪籼茫獢[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兒換靚裝……”再現了清末民初珠村乞巧節的盛況。在政府搭臺支持下,民眾通過文化節的活動,對“七夕”加深了解和認同,在活動中體味我們古老節日的魅力。類似活動,全國各地還有不少。

  我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節日是全民的節日,節日文化是大家共有的財富,它的重建當然也需要全民的投入,讓我們每個公民都拿出自己的熱情和行動,早日迎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全面復興。當我們每一次在慶祝歡度節日時,都應著眼于幫助節日傳統在文化中的延續,或者使其發生新的變化和增容。我們這代人有責任去繼承和傳遞節日文化,更有責任將它發揚光大,讓我國的傳統節日和節日文化跟上時代的步伐,煥發出勃勃生機。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國家公務員資格查詢

國家公務員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國家公務員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