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論2009年考試:挺起自主創新的脊梁
編者按: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是當前和今后時期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如何認識自主創新?誰來擔當自主創新的主體?政府和社會各界如何營造自主創新環境?從今天起,本報推出一組報道,對這些問題做一些分析和探討,希望對讀者能有所幫助。系列報道分“觀念篇:《挺起自主創新的脊梁》”、“主體篇:《挑起自主創新的大梁》”、“環境篇:《培育自主創新的沃土》”,敬請讀者關注。
“連續兩年,市里的一號文件都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明年的一號文件已經確定,那就是自主創新,要把自主創新寫在深圳發展的旗幟上。”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達到56.7%之后,深圳市市長許宗衡正在為打造自主創新型城市謀篇布局。
核電秦山聯營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永江和公司的設計、管理人員,也在為核電全面國產化拼搏著。明年一季度開工的秦山核電二期擴建工程,將實施10項重大技術改進和數百項一般性改進,這些自主創新的成果,將對促進我國核電全面國產化起到重要作用。
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李國杰院士與他的研發團隊同樣在沖刺。“要發展自己的CPU,除了自主創新,沒有捷徑可言。”正是憑借這種強烈的使命感,今年4月可與英特爾奔騰Ⅲ處理器媲美的龍芯2號問世后,中科院計算所加快了自主創新的步伐,性能更強的新型龍芯2號有望在年底前流片成功。
……
“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自主創新作為“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之后,推進自主創新正在成為各級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實實在在的行動。
自主創新時不我待
改革開放26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9.4%的高速增長,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七,對外貿易總額世界第三,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
新世紀的頭20年,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按照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到2020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將在“九五”末的基礎上再翻兩番,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
然而,中國這列高速前行的經濟快車,卻在不知不覺間駛到了十字路口。
―――耕地短缺、淡水短缺、能源短缺、礦產資源短缺……我國GDP占全球的4%,但主要能源產品的消耗量卻占全球的12%,我們正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資源瓶頸制約。
―――70%的數控機床、80%以上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依賴進口,占固定資產投資40%左右的設備投資中,有六成以上要靠進口來滿足,我國經濟的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
―――2004年,我國專利申請總量突破200萬件,但發明專利授權中3/4為外國人所擁有;申請專利數量最多的10家電子信息企業,5年申請之和僅相當于美國IBM公司1年申請的專利數量。
―――綜合2003年國際上有關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結果,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中位居第二十八位,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
是繼續資源消耗型增長,還是走節約型發展道路?
是繼續“污染―發展―治理―再污染”,還是立志創建環境友好型社會?
是繼續走技術“引進―落后―再引進”之路,還是努力在核心技術上突破發達國家及跨國公司的技術壟斷?
是心甘情愿做“世界工廠”,重復“出口8億件襯衫才換回一架空客A380飛機”的故事,繼續遭受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貿易制裁和反傾銷調查,還是下決心調整出口結構,提升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答案顯然是后者。
而要繼續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加快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提高我國的競爭力和綜合國力,自主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中心環節。
正如胡錦濤同志前不久在河南、江西、湖北調研時反復強調的那樣,只有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才能為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只有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和開辟新的科技產業,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注重質量效益的基礎上,才能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供重要支撐;只有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開發能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突破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的技術壟斷,爭取更為有利的貿易地位和競爭優勢,才能為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提供重要支撐。
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資金匱乏、技術積累不足、人才短缺、創新體制尚待健全、激勵約束機制還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仍有差距……提起自主創新,不少人眼前馬上跳出一道道難題,“還是先抓住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等產業要素改善了,資金和人才積累多了,再全面推進自主創新吧!”
不排斥自主創新,卻對自主創新時機是否成熟表示懷疑的觀點,在現實中不在少數。一些老師也是自主創新“畏難”論調的支持者,有些甚至提出國內搞研發成本一定高于國外、關鍵技術大部分可以引進的言論。
1997年,奇瑞的前身安徽汽車零部件工業公司在蕪湖郊區的荒灘野地里奠基的時候,自主在中國汽車行業同樣是一個美麗的神話。長期以來,我們從跨國公司那里學到的理論是,開發一個車型平臺動輒需要十幾億美元的投資,沒有一年200萬輛的轎車市場、30萬輛的經濟規模,根本無法分攤如此龐大的費用。奇瑞的建設者們偏偏不信邪!8年來,他們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僅僅用60億元的投入,不僅建成了一座年產35萬輛整車和40萬臺發動機的現代化轎車廠,而且形成了五大系列、30多款產品,2004年名列中國轎車市場自主品牌第一位,出口轎車第一位。今年,奇瑞年銷量有望達到18.5萬輛,躋身國內轎車企業前五名。
“如果我們硬要待到15年后財力充足,再來追求關鍵技術突破,機會就可能不再屬于我們。”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邵奇惠認為,奇瑞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主創新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日韓兩國在經濟高速增長10年之后就有了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并躍入發達國家之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早已具備了在自主創新上實現突破的前提條件。
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3200萬人,研發人員總數達105萬人,分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我國科技創新綜合指標已相當于人均GDP5000至6000美元國家的水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已建立了大多數國家不具備的比較完整的學科布局;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生物、納米、航天等重要領域開發能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中華民族豐厚的傳統文化積累,也為自主創新提供了多樣化的路徑選擇。
自主創新天高海闊
到2020年,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將從目前的世界第二十八位提高到前十五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根據老師為我們勾畫的自主創新藍圖,2020年,我國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2.5%以上;研發人員200萬人年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國人專利年度授權量達到6萬件,進入世界前3位。我國將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術產出國之一。
美好的藍圖,需要我們用智慧和雙手去創造。
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告訴記者,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發改委正在編制“十一五”規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規劃的重要內容。同時,在編制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規劃以及能源等相關產業專項規劃中,研究確定提高產業、行業、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目標、重點、實現途徑和具體政策措施,強化對創新能力建設的引導。
中國人對自主創新的追逐,必將轉化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科技進步不竭的動力
點擊公務員課程查看
最新資訊
- 2026年國考申論熱點深度解析:10大命題方向與備考策略2025-11-18
- 2026年國考申論十大熱點全解析:免費下載備考寶典2025-11-18
- 2026國考申論備考指南:考前10大熱點全解析2025-11-18
- 2026年國考申論答題紙模板:6類萬能框架+50個主題金句庫(附格式避坑指南)2025-04-03
- 2025年國考備考資料免費下載:高頻成語辨析早讀講義助你突破語言關2024-12-12
- 2025國考申論范文下載:以創新為翼,翱翔制造強國藍天2024-11-15
- 2025年國考申論范文:教養之光,文明社會的金鑰匙2024-11-14
- 2025國考申論寫作范文:以“中國精神”為筆,繪就民族脊梁新篇章2024-11-14
- 2025年國考行測答題技巧:片段積累小技巧,彎路走的少之疑問句2024-11-02
- 【國考必贏】2025國考申論備考:講解稿的滿分秘籍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