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申論熱點:樹立正確政績觀的根本途徑


正確的政績觀本質上是求真務實的政績觀,就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看待政績,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指導政績,用兢兢業業、真抓實干的良好作風創造政績。
胡錦濤同志指出“要把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作為新時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內容,通過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予以切實保證。”政績觀直接反映領導干部從政的價值取向,反映對待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的態度,是領導干部創造政績的思想基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創造政績的目標取向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首先要解決創造政績的價值目標問題。為誰創造政績是為個人謀私利,還是為黨和國家、為人民群眾謀利益,這是每一個領導干部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是衡量領導干部政績觀正確與否的分水嶺。
我國封建王朝的一些統治者早就知道“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的道理。而西方資產階級,正如亨廷頓在《第三波》中所講的,則要求官吏們“滿足一些關鍵選民對他們政績的期望”,以維護“統治者的合法性”。有的總統競選人喊的競選口號就是“你們比四年前生活得更好嗎?”這些富于民本色彩的宣示,對于封建帝王成就霸業,對于資產階級維護統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剝削階級的任何政黨,其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選擇的結果,各級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民賦予的。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中國共產黨,對各級領導干部政績觀的要求歸結為一句話,就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也就是胡錦濤同志在西柏坡所作重要講話中所提出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是正確政績觀的集中體現。遵循這一基本要求,才能解決好“政績為誰而樹”的問題,將樹政績的根本目的確立在“為人民謀利益”之上。
政績觀與所有的思想意識一樣,既是特定社會存在的反映,又給予社會發展以特有的能動作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對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政績觀提出了歷史性的新要求。共產黨人創造政績,在新世紀新階段其價值目標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源出《詩經》的“小康”,是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對衣食無憂、穩定安樂生活的向往。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將它同“中國式的現代化”聯系起來,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的直觀表述。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了小康水平。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即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為黨確立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階段性目標,體現了共產黨人的長遠目標與現實實踐的有機統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人民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只有以此作為創造政績的價值目標取向,才能保證我們的政績觀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客觀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統一的過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于黨,在于各級領導干部。各級領導干部的關鍵又在其思想觀念,尤其是其政績觀。政績觀是領導干部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政績觀決定著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領導干部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會追求什么樣的政績。哪個地方、部門和單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政績觀正確,哪里的發展就有活力,就能夠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老百姓就受惠;反之,就會大起大落,就片面、畸形、代價沉重,老百姓就受苦。不但如此,政績觀還直接決定著每一個領導班子、每一位領導干部的成長,政績觀正確,其成長就健康;反之,就會出問題。
這些年來,絕大多數領導干部按照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然而,也有一些領導干部的政績觀比較模糊、片面,甚至錯誤,不適應新時期新階段的要求,不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影響和阻礙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這些模糊、片面乃至錯誤的政績觀,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現:
一是偏。即片面理解“政績”,將政績只視為經濟增長、等同于城市發展,尤其是等同于GDP增長;忽略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忽略了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忽略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忽略了人本身的發展。結果,加重了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區域之間、人與自然等方面的失衡。
二是散。即只求局部、不求全局的政績,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自為政、以鄰為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導致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經濟結構不協調。
三是急。即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只求眼前政績,不管身后“洪水滔天”。有的急,還是急于改變落后面貌;有的急,卻是急于個人升遷。但只要一急,就容易只重當前、不顧長遠,只重速度、忽視質量,只重發展、不計污染,吃祖宗飯、砸子孫碗。有的甚至板凳還沒坐熱,就“新官上任三把火”,今天一個大規劃,明天一個大思路,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四是虛。即華而不實,虛報浮夸,用“水分”制造“政績”。這是急功近利的政績觀惡性膨脹的必然歸宿。一些領導干部重名利、輕政德,“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心浮氣躁、做表面文章,重“顯績”、輕“潛績”,善于包裝、精于造勢,甚至欺上瞞下,編造“GDP神話”,制造虛假“政績”,為個人樹碑立傳。
五是混。即當官做老爺,不思進取,認定“無過便是功”,不冒風險、抱殘守缺、得過且過,敷衍了事、庸碌無為、怨天尤人。這也是個人主義支配政績觀的一種結果。
錯誤的政績觀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后果是一樣的。一是妨礙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全面貫徹落實,造成發展的片面與畸形,造成人力、財力、物力和寶貴時間的浪費,嚴重阻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二是滋生、蔓延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損害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三是腐蝕干部隊伍,敗壞黨風和社會風氣,誘發領導干部的懶惰思想和投機心理,助長黨內和社會上的弄虛作假行為和浮夸之風,挫傷真抓實干者的積極性。
消除錯誤的政績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才能切實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二、衡量政績的根本尺度是實踐、群眾和歷史
胡錦濤同志指出“一切工作都要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的檢驗,衡量政績的最終標準是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堅持以實踐、群眾和歷史衡量政績,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群眾觀和歷史觀的具體運用,是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工作路線的具體體現,是客觀的、科學的檢驗標準。
用實踐標準衡量政績,就是要看政績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和客觀規律。實踐是主體為滿足一定的需要而能動地認識和改造客體的活動。在實踐過程中,人的主體性的發揮以客觀實際為前提,以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為基礎。我們各項工作的成果是否正確,必須回到實踐中去,通過“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行動才能得到證明。實踐既是創造政績的大學校,也是檢驗政績的試金石。堅持用實踐標準衡量政績,要求我們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掌握客觀規律,扎扎實實地把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同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結合起來,把各項政策和工作落到實處。那些脫離實際的高指標、急功近利的花架子、嘩眾取寵的空口號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只有符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客觀實際的業績,滿足大多數人民意愿的業績,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業績,才是符合實踐標準的真政績。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真正的政績應當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實績,是為黨和人民踏實工作的實績。”這樣的實績,不是虛張聲勢喊出來的,也不是“做秀”做出來的,而是扎扎實實地干出來的。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說實話、重實干、鼓實勁、辦實事、求實效,著力解決實際問題。
用群眾的標準衡量政績,就是以民為本,以老百姓是否受益作為評價標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歸根結底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社會前進的決定性力量。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都始終堅持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自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人民群眾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領導干部政績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終評判者。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工作必須以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要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政績的根本標準,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為人民辦實事的一致性。堅持用群眾的標準衡量政績,就不應僅僅看GDP多少、基礎設施投資多少等等,而要看是否真正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要看那個地方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況、物質文化狀況得到了多大的改變,要看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問題解決了沒有,要看是否激發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最終要看廣大群眾是否認可。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眾對領導干部的政績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也最有發言權。只有為老百姓所公認、為廣大人民群眾真心擁護的政績才是真正的政績。
用歷史的標準衡量政績,就是既要看政績給眼前帶來的變化,又要看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影響,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后人的評判,其實質是用可持續發展的標準評價政績,對社會和歷史負責。有些東西,今天看來是合理的、可行的,是成就,是功勞,但到明天可能就不合理了,就成了包袱,成了后遺癥,有些東西甚至本來就是寅吃卯糧、殺雞取卵。這種“前任政績后任債,一任政績幾任包袱”的現象,不僅不會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反而會阻礙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和人民財產的巨大損失。堅持用歷史的標準衡量政績,要求我們做決策、搞建設,必須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立足現實,放眼未來,瞻前顧后,深謀遠慮,既讓今人滿意,又讓后人受惠,從有利于長遠發展的角度建樹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政績。這樣才能真正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以實踐、群眾和歷史衡量政績,我們就能避免在創造政績上的主觀性、片面性,就能端正黨風,改進作風,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就能團結帶領人民群眾積極進取、勇于實踐,正確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創造出人民滿意、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政績。
三、創造政績的根本途徑是求真務實
求真務實,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政治品格,也是正確政績觀的思想根基。正確的政績觀,本質上就是求真務實的政績觀,就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看待政績,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指導政績,用兢兢業業、真抓實干的良好作風創造政績。
求真務實創造政績,要堅持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統一。領導干部在創造政績的過程中,要始終牢記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自己的職位意味著為人民創造政績的責任,個人的“名”應該是清廉之名、勤政之名、青史之名,“利”應該是黨的利益、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為人民創造政績是實現人生理想的惟一正道。只有這樣,才能把精力和心思用在工作上,自覺地追求符合人民利益的美名,才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建功立業。
求真務實創造政績,要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與客觀實際的結合。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基本規律的反映,是整體利益的體現,是我們創造政績的指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的特殊情況,是我們創造政績的出發點。將二者結合起來的方法論,是以求真務實為核心內容的黨的思想路線。每一個領導干部,都應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與客觀實際的結合中,去創造政績。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提高科學性,減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不斷研究新情況,破解新難題,創造新業績。
求真務實創造政績,要堅持真抓實干、艱苦奮斗,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弄虛作假。真抓實干,是正確政績觀的特點;投機取巧,則是錯誤政績觀的反映。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到研究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大問題上,放到研究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緊迫問題上,放到研究解決黨的建設中的突出問題上,真正為人民群眾辦實事。既要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要關注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抓起,一樁一樁地落實,日積月累,創造出人民滿意的政績。
求真務實創造政績,要深化改革,抓緊建立和完善政績評價標準、考核制度和獎懲制度,形成科學的政績導向,為樹立正確政績觀提供制度保障。最重要的是要擴大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讓黨組織和黨員群眾、人民群眾共同來選拔、監督領導干部,對那些勤政為民、求真務實、政績突出的干部,給以褒獎和重用;對那些無所作為、好大喜功、弄虛作假的干部,堅決予以批評和懲戒;對那些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而是熱衷于跑門子、投機鉆營,甚至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的干部,要堅決予以查處,從而在干部隊伍中形成甘于奉獻、爭創實績的濃厚風氣。
最新資訊
- 2026年國考申論答題紙模板:6類萬能框架+50個主題金句庫(附格式避坑指南)2025-04-03
- 2025年國考備考資料免費下載:高頻成語辨析早讀講義助你突破語言關2024-12-12
- 2025國考申論范文下載:以創新為翼,翱翔制造強國藍天2024-11-15
- 2025年國考申論范文:教養之光,文明社會的金鑰匙2024-11-14
- 2025國考申論寫作范文:以“中國精神”為筆,繪就民族脊梁新篇章2024-11-14
- 2025年國考行測答題技巧:片段積累小技巧,彎路走的少之疑問句2024-11-02
- 【國考必贏】2025國考申論備考:講解稿的滿分秘籍2024-10-23
- 2025國考常識備考之中國山脈2024-10-10
- 2025年國考申論范文:創新引領未來,奮斗鑄就輝煌2024-09-20
- 2025年國考申論范文:守護綠水青山,共繪金山銀山新畫卷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