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建筑師|兩會之聲:這14位建筑產業鏈代表委員兩會建言,都說了什么?



注意:2021年二級建筑師考試定于5月15、16日,開通“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 功能,使用該服務后即可及時免費收到各地區2021二級建筑師報考時間等節點信息。
一、建筑法“擴容升級”& 提高設計行業收費標準
戴雅萍:將“建筑法”提升為“工程建設法”

戴雅萍是第十一屆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啟迪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這是她履職的第14個年頭。這些年來,她密切聯系群眾,先后提交了各類議案建議60余份。今年她聯合其他人大代表共同提出《關于將“建筑法”提升為“工程建設法”》的議案。
據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以下簡稱“《建筑法》”)于1997年11月通過,在2011年4月第一次修正,2019年4月第二次修正。在戴雅萍看來,現行的法律仍有局限性:《建筑法》依然是一部針對房屋建筑項目開展施工業務的法律,無法全面指導工業、交通、能源等其他行業的基本建設,無法系統指導基本建設的規劃、投資決策、勘察設計、項目管理等全過程工程咨詢,無法激勵工程技術、管理咨詢企業的創新行為,無法發揮市場主體獨立決策、自擔風險、自我發展的主觀能動性。
對于將《建筑法》上升為《工程建設法》的議案,戴雅萍建議,新的《工程建設法》對象要從建筑工程擴大到建設工程,包括建筑、市政、工業、交通、水利水電等,作為根本大法打通市場;內容涵蓋從工程建設實施開始到工程生命期結束,包括工程勘察、工程設計、工程施工、使用維護、更新改造、拆除利用等階段。
吳晨:保護本土建筑創作權利、提高設計行業收費標準

本屆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首鋼集團總建筑師吳晨,代表廣大建筑師群體帶去了四份建議。
高質量設計是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吳晨發現,在一些競賽、重大投資項目,還是以國外建筑師主導。吳晨表示,應給予本土建筑師、設計師更多鍛煉的機會,給予本土高質量設計更好的環境保障。他建議,在不違反WTO框架協議下,重大項目競標短名單中,中方團隊數量不低于50%,保護中國建筑師的創作權利。
另外,吳晨建議,合理提高的收費標準,給予設計師更好的從業條件。他分析,自2002年1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發布《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以來,該行業已經近20年沒有調整過收費標準。20年來,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經濟水平不斷增長,但設計行業的收費標準卻逐漸處于較低水平,這也直接影響了行業收入水平。
另外,吳晨還帶來了關于推進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推進“北京城市復興計劃”、加強大運河重要節點建設的建議。
馮遠:盡快制定和出臺新版建筑工程設計收費標準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馮遠帶來了關于盡快制定和出臺新版建筑工程設計收費標準的提案。
在馮遠看來,建筑設計是創新創意創造價值的行為,價值的載體是“服務”,其收費標準理應由國家價格主管部門制定。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設計收費經歷了從國家定價過渡到國家指導價,直到如今完全由市場決定的過程。2002年,國家價格部門頒布《工程設計收費標準》(以下簡稱“02標準”)。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又取消了02標準,把收費標準交由市場調節。長期以來設計收費普遍不高,已影響到建筑行業的設計進步和健康發展。
為我國建筑設計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馮遠具體建議:第一,盡快制定和出臺新版建筑工程設計收費標準。建筑設計屬于知識密集的服務行業,需要有一個符合行業發展水平和時代要求的價格標準,但現階段建筑設計收費大多還是參照02標準,這是二十年前的標準,費率和涵蓋內容都需要改進。第二,開展建筑工程服務內容以及費率標準的研究。明確建筑工程服務的業務分類、細化范圍,并據此制定費率標準。
沈德法:設立“全國工程建造大師” ,優化建設工程價款結算機制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建設投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沈德法建議,在繼續加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評選工作的基礎上,增設“全國工程建造大師”的評選,強化中國建造人才隊伍建設;此外,他還帶來“關于加快出臺優化建設工程價款結算機制相關政策”“進一步優化農民工工資支付機制、合理降低企業負擔”等建議參會。
沈德法認為,增設全國工程建造大師評選機制將完善工程建設領域高端人才序列,是培養行業拔尖人才建設的重要平臺,能夠助推做強中國建造、支撐重大工程建設、引領產業現代化發展、完善人才建設機制。
在優化建設工程價款結算機制方面,沈德法建議:首先,盡快修訂《建設工程價款結算暫行辦法》,進一步提升政府類項目工程進度款法定最低支付限額。將建設工程實施期價款支付比例下限由60%提高到80%以上,為建筑施工企業復工達產、擴大規模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和制度支持。其次,推行施工過程結算辦法,進一步優化工程竣工結算機制。在《辦法》的基礎上,加快研究出臺關于工程項目過程結算的實施意見,并將過程結算條款納入《合同示范文本》,切實縮短項目結算周期,緩解施工單位資金壓力,優化建筑業市場環境。最后,完善工程結算審計收費標準,加大對工程咨詢市場的監管力度。推動建立以項目規模和類別為基礎的市場化審計收費模式,盡快打破審計收費與核減掛鉤的情況,扭轉現有施工單位為避免被第三方審計單位壓減合理造價而導致結算久拖未結的狀況。同時,呼吁相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工程咨詢單位及從業人員職業能力和素養的過程監管,依法凈化工程造價咨詢服務市場環境。
二、共議“碳中和”& 多產業助力建筑近零能耗
王翠坤:注重建筑全產業鏈低碳化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總工、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翠坤帶來了《關于加快推進建筑低碳發展的提案》。
在建筑低碳發展方面,王翠坤認為,當前面臨三大主要問題:第一,鏈條長、環節多、精準管理難。低碳建筑發展貫穿于建筑的材料生產、施工建造、運營維護整個生命周期內。第二,既有建筑存量大,碳排放高。我國現有城鎮總建筑存量約650億平方米,前面提到這些建筑每年僅在使用過程中的“運營碳排放”約占我國碳排放總量的20%。第三,大體量高碳排提前達峰難。據測算,若維持現有建筑節能政策標準不變,碳達峰時間預計在2038年左右,明顯滯后全國碳排放總量達峰時間。
王翠坤建議,要注重新建建筑全產業鏈低碳化發展。一方面建議持續提升城鎮新建民用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能效,到2025年,新建建筑節能水平較2020年標準提升20%以上,到2035年,新建建筑基本達到超低能耗水平;加快推動近零能耗建筑規模化發展,鼓勵積極開展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建設。另一方面,結構設計統籌考慮建筑全生命期包括震后修復等因素影響,注重采用適改性強、性能高的結構體系及高性能、高耐久材料和技術,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同時注重加大綠色建材的應用。
徐征: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加快建設綠色化基礎設施

來自基建行業的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征一直關注國家綠色發展戰略。他表示,建筑業正在經歷創新驅動,新基建將會給建筑業產業升級帶來更大空間。“在綠色化賦能下加快推進產業現代化,是行業企業轉型升級的‘最優路徑’”。
徐征認為,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碳排放標準的不斷完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廣泛應用、融資工具和商業模式的變革和創新、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融合發展,綠色、生態、可持續、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助力經濟加快向低碳轉型。
針對目前基建行業發展現狀,他提出以下建議:一是鼓勵有實力的大型基建企業加強綠色建造技術前瞻性、基礎性研究,不斷完善綠色基建產業鏈,提升一體化集成實施能力,研發綠色基建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平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基建評價體系、評價標準,并在全行業形成共識、共同推進。二是加大生態環境、水利水務、固廢處理、城市河道等環保工程建設投入規模。三是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鄉村振興。
王剛:發展光伏玻璃產業助力“碳中和”目標

作為連續五屆全國人大代表,金晶科技董事長王剛,多年來一直立足玻璃行業,聚焦節能減排、壯大環保產業等議題。今年兩會,王剛進一步聚焦光伏玻璃產業,帶來的建議都與太陽能光伏相關。光伏玻璃是太陽能電池組件之一,2016年前后,我國光伏玻璃行業實現了從依賴進口到替代進口的轉變。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主要光伏玻璃的生產國和出口國。
圍繞著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王剛建議:第一,基于當前光伏玻璃緊缺問題,建議國家部委鼓勵玻璃行業通過轉產、改產置換到光伏行業,充分利用現有產能,減少建筑玻璃的過剩產能。待光伏壓花玻璃產能充分釋放一定時間后,再評估供需關系,再制定相應更為積極穩妥的產業政策。第二,針對光伏電站用地少、用地難、土地稅費高企問題,建議地方政府按照土地性質合理收取用地費用,對光伏發電站用地的稅費給予充分地優惠。第三,政策性銀行對建設光電幕墻、光電門窗項目給予無息貸款支持,通過使用者電費回收償還貸款,為探索新能源運作新模式創造條件。
王剛表示,在“十四五”期間,金晶集團將把太陽能光伏玻璃、節能玻璃作為發展重點,爭取5年內成為兩大細分產品的領跑者。
倪海瓊:大力推廣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助力實現碳中和

作為綠色建筑行業的企業代表,全國人大代表、奧潤順達集團總裁倪海瓊帶來了“大力推廣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助力實現碳達碳中和戰略目標”和“關于推動系統節能門窗產業高質量發展”兩份建議。
據了解,建筑能耗占我國總能耗的30%以上,被動房通過集成保溫、密封和帶熱回收的環境一體機等系統,冬天不用燒煤燒氣供暖、夏天不用空調制冷,節能達90%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節能建筑。據統計,假如我國北方城鄉建筑全部采用被動房,每年可節約供暖用煤約3.5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9億噸,對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地推動被動房產業發展,倪海瓊有三點建議:一是科學推動產業發展。二是穩步推廣產品應用。三是有力抓牢市場監管。此外,建筑能耗中通過門窗流失的部分占比高達51%,對于系統節能門窗推廣,倪海瓊建議:一是推行系統門窗認證體系;二是建立標準化系統門窗數據庫;三是加強監理監督和社會監督;四是強化示范引導。
南存輝:推廣近零能耗建筑,推廣“全程能效”模式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交17份提案,其中多份提案圍繞能源轉型以及“30·60碳目標”的實現提出了具體建議。
南存輝認為,“30·60”碳目標為我國社會經濟低碳化、綠色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充分依據我國能源資源的稟賦特點,將政策著力點放在增加清潔能源供應、優化能源布局與促進清潔能源的消費上。另外,“30·60”實現的要求下,未來的電氣、電力設備都要逐步實現全面智能化。智能化升級過程中,技術規則、標準應用、政策支持、行業要求,亟待形成標準和體系,需要政府部門和企業統一行動。
南存輝建議推廣近零能耗建筑,已完成的近零能耗建筑項目不僅建筑能耗大幅下降,其室內環境品質也大幅提升,正處于從單體應用到規模化推廣的關鍵階段。建議推廣“全程能效”模式,推動建筑深度節能。在建筑產業現代化過程中,完善綠色建筑發展激勵政策和建筑能耗監管與改造制度,特別是在公共建筑建設中大力推廣“全程能效”模式,全生命周期開展智慧能效管理,通過采用創新的CH-BUS總線技術、強弱電一體化技術,降低項目成本,提高節能效益。
三、城市更新維度升級 & 推動市域(郊)鐵路建設
蘇海明:改造后的小區不光要“好看”,關鍵要“好住”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蘇海明認為,城市更新行動,主要是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通過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來建設宜居、綠色、韌性、智慧和人文城市。
在他看來,城市更新行動,一方面是居民生活的屋子更暖了、下水道不堵了,小區的道路平坦了、環境整潔了,有花園涼亭能納涼聊天、有健身器材能鍛煉身體、有物業服務能安心生活,有電梯不愁下不了樓等。另一方面是,首先要讓城市更安全、更具有韌性。簡單來說,就是要通過補齊更新水、電、氣、暖等管網,加強運行監測,消除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安全隱患,保障人民群眾“生命線”的暢通運行,維護人民群眾的生活安全。
其次,要讓城市更宜居、更綠色。這就需要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釋放城市空間,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工程、抓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提高物業服務水平等,提升人居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生活的社區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
最后,要努力讓城市變得更人文、更智慧。一方面,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通過加強建筑設計管理、塑造城市特色風貌,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另一方面,要通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智慧社區等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治理水平,讓城市更智慧、更聰明。
佘才高:完善“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建設

今年兩會,佘才高帶了3個議案建議上會。他結合在日常工作中的調研走訪,提出加快推進業主自治組織立法的議案。同時,他提出了“加快推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建設”“關于支持寧蕪鐵路復線工程建設”兩個建議。
作為軌道交通行業的從業者,佘才高認為,在市域(郊)鐵路建設的實踐過程中,還存在幾個方面問題:由于國內擬建的多數市域(郊)鐵路需穿越已建成的市鎮或開發區,若嚴格按現行的技術標準,市域(郊)鐵路將止步于城市或開發區外圍,難以實現串聯中心區和外圍城鎮組團的功能需求;目前規范市域(郊)鐵路建設主要以地方法為主,尚未在國家層面形成統一的法律規范,在跨市、跨省的市域(郊)鐵路建設過程中,以單方城市為主體形成的法律規范能否對共建城市具備效力等問題將逐步凸顯;目前各制式鐵路建設主體間存在銜接不暢,功能重疊等問題,特別是市域(郊)鐵路還涉及利用既有鐵路改造進行建設,如何進行統籌協調,還需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指導意見。
為此,佘才高建議:一是從國家層面編制市域(郊)線路建設的技術標準和規范,鼓勵各地區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編制市域(郊)鐵路建設方案,科學合理選擇線路敷設方式。二是從國家層面盡快出臺關于城市軌道交通與市域(郊)線路建設的法律法規,指導技術、建設、運維等方面的標準制定,在運輸管理一體化、服務標準一體化、安檢一體化等方面形成系統規范。三是從國家層面統籌都市圈軌道交通系統的協同發展機制,出臺相關指導意見明確不同主體在市域(郊)鐵路建設中的權責邊界,推動跨領域協調問題的有效解決,促進區域軌道交通融合發展。
四、裝配式建筑 & 新型產業工人
黃達昌:人才問題是遏制裝配式建筑發展的瓶頸問題

作為工商界的人大代表,今年兩會,廣東千色花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達昌將“裝配式建筑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寫入了他的代表建議中。
黃達昌表示,國家高度重視裝配式建筑發展,目前人才問題正逐步成為遏制裝配式建筑發展的瓶頸問題,裝配式建筑工人尤其是熟練工人缺口非常大。黃達昌在建議中提到,傳統的建筑人才要適應裝配式建筑產業生產需求,必須懂信息化,例如BIM技術、3D打印、VR技術、物聯網、建筑機器人等相關知識,還需要懂產品加工,才能精確定義和生產裝配式建筑產品。
除此之外,黃達昌還建議要充分利用高校和社會企業的力量,加快培育和建設裝配式建筑人才隊伍,推動傳統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但是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實現向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黃達昌聚焦農村就業人才的培養,建議通過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既讓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又能滿足地方企業的用工需求。
王美華:加快推動建筑行業大數據應用的四點建議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美華帶來了關于加快推動建筑行業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提案。王美華認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建筑業大數據應用標準體系沒有健全。二是建筑企業大數據建設頂層設計不夠系統。三是缺少應用大數據技術的整體體系。四是缺乏大數據和專業化的復合型人才。
為推動建筑業大數據應用發展,王美華提出了四點建議:第一,構建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加快建筑行業大數據的設計建設、技術應用、驗收評估、安全保障等標準的編制及推廣,構建統一的標準體系。同時注重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協同制定地方標準、技術等。第二,加強頂層設計,優化企業大數據應用管理模式。第三,打造合理的大數據產業平臺及生態系統。第四,加強建筑行業大數據人才體系建設。
此外,王美華還帶來了關于推進建筑廢棄混凝土資源化利用產業化發展、建立城市更新評價體系等提案。
鄒彬:推動農民工快速向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轉型

近年來,國內農民工群體“青黃不接”“代際斷層”的問題日漸為社會所關注。全國人大代表、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質量管理員鄒彬調研后發現,近幾年,“推動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型”的呼聲很高,各地政府也在積極出臺相關制度推動該項工作的轉變和落實,但就現階段而言成效并不明顯。
從學徒工到正式技工,再到鉆研砌筑工藝的“技術狀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勞動模范、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95后”鄒彬的成長經歷是對“學習成就未來”的最好詮釋。因此,鄒彬表示,要加強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培育,進一步落實企業辦校的相關激勵政策,加大就業承接相關產業鏈建設,從需要城鄉兩個方面、政企兩個主體長期共同努力,按照教有所學、學有所用兩個步驟精準施策,在政府主導下,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才能有效實現農民工隊伍建設升級。
鄒彬認為,為避免“學無所用”的逆向循環形成,我國有必要推廣打造新一代建筑技術產業,以新型平臺承接人才轉移,形成“人才隊伍優化培育——企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雙向良性循環。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是鄒彬認為較為可行的解決方案。
上文資料來自中國房地產報、中國建設報等,由《建筑技藝》雜志綜合整理。
2021年二級建筑師備考進行中,小編將為大家整理二級建筑師歷年真題、各科目模擬試題、教材變動解析等備考資料,可以點擊下方按鈕免費下載。準備參加2021年二級建筑師考試的考生,可以使用這些資料抓緊時間復習!
最新資訊
- 有了二筑證書能做啥?二級注冊建筑師的執業范圍詳解2025-07-16
- 科技賦能教育,環球網校云私塾6.0發布會即將重磅來襲2023-03-15
- 二級建筑師就業現狀2022-09-08
- 二級建筑師證考試科目2022-07-11
- 有二級建筑師證能找什么工作2022-07-06
- 二級注冊建筑師準入2021年版國家職業資格目錄2021-12-03
- 二級注冊建筑師|廣東印發“24條”:鞏固、提升建筑業的支柱產業地位!2021-11-08
- 二級注冊建筑師|中國中鐵中標1000多億大工程!2021-11-08
- 二級注冊建筑師|大修!中標候選人不再排序!2021-11-08
- 二級注冊建筑師|杭州正式啟動建筑師負責制試點,如何實施?202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