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導游證 > 導游證備考資料 > 2019年導游資格考試科目五導游詞:保定古蓮花池

2019年導游資格考試科目五導游詞:保定古蓮花池

更新時間:2019-05-07 11:22:09 來源:環球網校 瀏覽162收藏16

導游證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為了幫助廣大參加2019年導游資格考試的考生規范導游詞寫作,環球網校導游證頻道為您整理了“2019年導游資格考試科目五導游詞:保定古蓮花池”,希望這篇導游證范文能夠給您的導游詞寫作帶來幫助,順利通過科目五的口試,請考生認真查看以下內容。

導游詞寫作一直是導游資格考試中科目五的一個重點,也一直是許多導游考生心中的一道坎,導游詞寫作需要將景點的特色,形成背景,以及景點背后的故事傳說融會貫通。因此為了考生們得到充分的鍛煉,環球網校導游證頻道按為您整理了一篇導游詞范文,為大家的導游詞寫作提供參考,請各位考生認真查看以下內容。

導游詞范文:古蓮花池

親愛的游客朋友,所看到的古蓮花池是保定古城八景之一,被稱為“漣漪夏艷”。古蓮池初名雪香園,為元代汝南王張柔開鑿,建于公元1234年。在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毀,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后的志書,就把它隨俗稱為“蓮花池”。到了清代,興建了蓮池書院,人才濟濟,揚名中外。蓮池后來又擴建為皇帝的行宮,皇帝多次出游在此安寢。古蓮池幾經修建,達到了極盛。園內瓊樓玉閣,典籍文物,珠璣珍玩,以及奇花異卉,仙禽靈獸,畫舫樓船,芙蕖香荷,盡托于山山水水之間,交織成畫,交織成詩。山水,樓臺,亭堂,水榭(xiè)參差錯落,組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并因此博得了“城市蓬萊”的美稱。

古蓮花池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十大名園之一。古蓮池以“林泉幽邃,云物蒼然”聞名于世,總面積為2.4萬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積達到了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島為界分為南北兩塘,蜿蜒曲折的東西二渠將兩塘溝通一體。其中南塘呈半月形,外圍峭壁環峙,松柏滴翠。北塘則呈不規則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楊柳垂絲。水心亭居其中。蓮池自古就環水置景,以水為勝,因荷得名。

在外面看古蓮花池小巧玲瓏,進去以后您會發現這里和外面的喧囂完全隔開了,顯得十分的幽靜。古蓮花池可稱得上是我國北方古代園林明珠,里面各式各樣的古代建筑和文化,匯集了中國南北古建筑園林風格的精華,讓人不禁著迷其中。事不宜遲,下面就請您跟隨我一起探索這顆古代的園林明珠吧。

(灑然亭)

親愛的游客朋友,在您眼前的這座亭子名為灑然亭。灑然既是寫景,又是寫人。因為此處地勢略高,南鄰深潭,西鄰蓮池的進水口,于是每當行人來到這里,便有清爽之感。除了地勢,單單“灑然”二字,就已經有豁達灑脫的不羈之意。仔細思考一下,“灑然”二字似有幾分佛家苦勸眾生“放下”的含義。

您看亭下的楹聯:“丹花綠樹錦繡谷,清瀾白石玻璃江”, 這對楹聯為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所撰。何紹基出生于1799,字子貞,號蝯(yuán)叟,湖南道州人。道光十六年,即公元1836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總纂、四川學政等職。道光二十年,即公元1832年在京城翰林院供職,其父何凌漢病故。扶柩(jiù)南行,入秋時返京。應朋友之邀,在保定小住。在朋友陪同下游覽蓮池書院,在灑然亭揮毫寫下這副楹聯。“丹花綠樹”和“清瀾白石”是蓮池的寫實,“錦繡谷”和“玻璃江”是寫實基礎上的比喻與升華,楹聯寫得有聲有色,對仗工穩,堪稱佳對。

(鶴柴)

親愛的游客朋友,您面前這座建筑名為鶴柴。這里原本是養鶴的地方,那座六角攢尖亭名為"鳥隅",您可以看到亭子的四周還有著長長的走廊,供游客方便觀賞美景和休憩。方觀承在《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詠•鶴柴》中描寫道:“高槐疏柳,白石蒼苔,仙客羽衣,翩躚其下,佇輕鯈(tiáo)于春水,警涼露于秋宵,故是幽禽之勝宅也。”您看那里還有著兩只銅制的鶴,雖然不及當年的翩翩仙鶴,但遠看之下卻也是別有風味。

說到鶴相信我們都不會陌生,在道教中,鶴是長壽的象征,因此便有了仙鶴的說法,而道教的先人大都是以仙鶴或者神鹿為座驥。在中國、朝鮮和日本,人們常把仙鶴和挺拔蒼勁的古松畫在一起,作為益年長壽的象征。您可以和仙鶴們合影一張喔,這樣也許命運之神就會更加偏愛您呢。

(蕊幢精舍)

親愛的游客朋友,您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名為蕊幢精舍。蕊幢精舍聽起來像是佛門弟子的用地,但其實它的建立只是為了點綴院內的景點,使得這里的風景更為協調,提升整體美感。乾隆皇帝的一首詞則是最好的解釋,“此蓮池匪彼蓮池,綴景聊觀精舍奇。若論顧名思正義,藏經應效郝(hǎo)經為。”這首詞既說明了蕊幢精舍并非佛地,同時拿藏經樓做例子,可見乾隆皇帝對古蓮花池內的建筑已經熟悉到了出口成章的程度。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一生七次巡幸古蓮花池,由此更可看出乾隆對古蓮花池的喜愛。

(繹堂)

親愛的游客朋友,您面前的這座建筑名為繹堂。繹堂也是"行宮十二景"之一。坐西朝東的平房有三間,前有抱廈,后有淺廊。這里原是習射的場地。清朝是游牧民族以"馬上得天下"建立起來的政權,因此十分重視騎射技藝,清初李紳文重修蓮池時即在此建有射圃。那么后來為何不直接叫“射圃”而改名為“繹堂”呢?方觀承在《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詠》中說:“《禮》云:射之為言者,繹也。義取諸此。”原來,它是按《禮記•射義》中的意思而命名的。射,就是陳述自己的志向。乾隆皇帝在《蓮池行宮十二景題詠•繹堂》中說道“繹堂小坐繹然思,六藝原應兼執之。設使工夫艱并及,不防力守一經為。”

清道光二十六年,即1846年時繹堂已不復存在,總督訥爾經額在蓮花池的南部寬敞處重辟一區,為檢閱五營兵技的地方,取名為"射堂"。現在的繹堂是在道光二十六年,即1846年的射堂遺址上按行宮時期繹堂的圖樣進行重建的。雖然建筑是重建的,但這里的歷史氣息卻是沒有泯滅。時光猶如一把雙刃劍,帶來死亡的同時也會帶來生長,再堅固的建筑最后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消失,唯有歷史留下的足跡從未消散,甚至愈發醇厚。

(不如亭)

親愛的游客朋友,您現在看到的這座亭子名為不如亭。您可看到不如亭是六角,攢尖頂。在行宮時期,這座亭子叫"蒼然一形亭",取自唐代元結的文句"山,蒼然一形;水,泊然一色,吾之文境似之"。后來又更名為"霞亭"。據光緒五年,即1879年郭云豐的《蓮池臺榭記》記載,那時這座亭已被稱為"不如亭","旁一井,泉甘冽,亭南為蔬圃,故以“不如”名亭焉"。

我不如你,你不如我。生活中常用的句式,用在亭子上,又是什么意思呢?在春秋時期,孔子在面對學生請教農作物種植的知識,直言到“我不如農民”。并且說道統治者不必學習生產技藝,貫徹封建禮教和增強個人品格力量即可。如此一來,“不如”并不單純的是自謙之詞,而是夾雜了封建社會背景下的政治思想。

(駐景樓)

親愛的游客朋友,您現在來到的是駐景樓。您可以看到駐景樓的北面是紅棗坡, 方觀承在《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詠•繹堂》把這里描述為"層崖壁立,返照為多"。景,日光也,駐景樓便是以此得名的。駐景樓在行宮時期屬于"繹堂"景組。現在我們看到的駐景樓是由1951年新建的文化館改建而成的。

我不知道您看到“駐景”二字是否會聯想到“駐顏”二字。“駐顏”意為容顏常駐,那么“駐景”是否意味著美景常駐呢?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從古到今,無數人對容顏常駐趨之如騖,但沒有一個人能真正做到容顏常駐。但是每年的景色卻都是相似的。春天來了,百花開,萬物復蘇;秋天到了,落葉飛滿天,枯黃是本色。所謂駐顏是兒戲,駐景屬常規。

(寒綠軒)

親愛的游客朋友,您現在看到的是寒綠軒。寒綠軒是"行宮十二景"之一,建于紅棗坡之北。寒綠軒前種植了數百竿竹子,寒綠森森,竹隨風動,景色可謂美妙至極。方觀承的《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詠•寒綠軒》中有云:"時于檀欒(luán)茂密中披襟匡坐,可以佐靜宜幽"。軒名取意于宋代歐陽修《刑部看竹效孟郊體》中的一句詩,"竹色君子德,猗(yī)猗寒更綠"。在寒綠軒的南部有個宅院,叫"竹煙槐雨之居",宅名取自宋代吳文英的《夢窗詞•數日西風》之句"綠水暫如許,奈南墻冷落,竹煙槐雨"。

在您眼前的這座建筑是2002-2005年按行宮時期的形制進行重建的,已經改為了"蓮池書院展覽"的三個展室。第一展室介紹蓮池書院的沿革和基本情況,第二展室介紹"乾、嘉、咸、同"時期的老師孫嘉淦(gàn)、章學誠、祁韻士、王振綱等,第三展室則介紹光緒時期的老師黃彭年、張裕釗和吳汝倫的辦學特色。里面的特色展品有齊白石的《蓮池書院圖》、蓮池書院法帖拓片、書院學生考卷以及書院師生的一些書法作品。

(綠野梯橋)

親愛的游客朋友,您現在看到的這座三拱梯形橋名為綠野梯橋。該橋始建于元代,公元1227年建成,于1965年進行了維修。綠野梯橋是依據唐代宰相裴度的別墅“綠葉堂”進行命名的。據“蓮池十二景圖”標注,此橋全長9.65米,寬2.65米,最大跨徑2米。這座橋通體由漢白玉石砌成,橋欄透雕凈瓶蓮葉。主拱上的吞水獸,造型古樸渾厚,刀法粗獷洗練,具有典型的元代風格,與趙州橋有異曲同工之妙。

綠野梯橋是蓮池內現存最古老的建筑,由于年代久遠,現已禁止通行。您看橋上那多年雨水也沖刷不下的磨損痕跡,千年的時光,大概就是一個人活了十五輩子。但人,永遠跑不過時光,物是人已非,不管是權力滔天的霸主,還是普通平民,終歸化為歷史的煙塵。

(含滄亭)

親愛的游客朋友,您現在看到的是同為蓮池十二景的含滄亭。您可以看到含滄亭是一座橋亭,也叫廊橋或橋廊,上亭下橋,南北兩側的檐柱間設有護欄,既可供游人過河,又可供游人避雨或休憩。方觀承在《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詠•含滄亭》是這樣描述含滄亭的,"亭跨池東水上。西挹瀰淼,東注石竇,湍飛流激。每憑風延詠,如聞濯纓之歌。"還有這個亭名是取意于孔子和孟子對《滄浪歌》的闡釋。《孟子•離婁上》記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句詩詞的解釋很簡單,“水清我就用它來洗帽子,水濁我就用它來洗腳”。

其實,對詩詞的解釋猶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人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說《滄浪歌》并不是勸人出世避禍,獨善其身的,而是強調人不僅要剛直進取,要有豁達的心胸;也有人認為《滄浪歌》揭示的是榮辱、得失、禍福、存亡都不是別人強加給您的,而是取決于您自己的選擇。相對于第一種看法,我更贊成第二個觀點,現實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選擇,做了什么樣的選擇就注定會有什么后果,一切都取決于自己。不知道您更喜歡哪一種解釋呢?

(直隸圖書館)

親愛的游客朋友,在您面前的是一座圖書館,名為直隸圖書館。您可以看到直隸圖書館為一座兩層西式樓房。它的建筑面積為240平方米。于1908年,直隸省提學使盧靖籌款,在古蓮花池東部建立了"直隸圖書館",盧靖親筆書寫了館額"直隸圖書館",于宣統元年,即1909年正式對外開放。館內收藏圖書2000余種,供平民借閱。值得一提的是,直隸圖書館是長江以北地區最早建立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社會已經超過了百年。

開放之初,為了限制讀者人數,進館閱覽需要購買門券,每券收銅幣兩枚。在1912年,曹錕在保定發動兵變,直隸圖書館被迫閉館。1914年重新開館,讀者逐漸增多。1924年以后,由于軍閥連年混戰,圖書館再一次被迫閉館。1928年,直隸圖書館更名為河北省立第二圖書館,取消門票制,實行免費閱覽。1932年,更名為河北省立蓮池圖書館。隨后幾經轉折,歷經滄桑,直隸圖書館在解放后最終演變成如今的保定市圖書館,成為國家興辦的市級綜合性共圖書館。

(東碑廊)

親愛的游客朋友,您現在看到的是東碑廊。您可以看到東碑廊在春午坡的東側,有廊八間。其中有清代乾隆、嘉慶皇帝“巡幸”蓮池時賜給直隸督撫疆臣的御制詩碑;有自明代萬歷十五年至民國二十二年,即公元1587年一1933年歷代修葺蓮池或創辦書院、設置行宮的碑記。碑廊中還有蓮池管理處搜集來的清代康熙和道光年間立的《重建張光祿井亭碑銘》、《張羅彥贊碑》和《那彥成紫光閣畫像贊碑》等,這些詩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狀況。

例如為紀念張羅彥而立的兩碑碑文中反映出了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巨大聲勢,這可與正史相互進行參證。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分東、西兩路進擊北京,一路勢如破竹,于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同日,將軍劉芳亮的東路軍包圍了保定。以張羅彥為首的明朝官吏,在北京已經被攻克的情況下,仍留守孤城,堅持抵抗。碑中所謂“煤山消息正疑猜,兩地孤城勢已摧”,正是描寫當時的這種情況。起義軍經過六天的激戰并利用敵人內部矛盾里應外合,才于三月二十四日攻破了保定城池。城池被攻破后,張羅彥全家自殺,自己也吊死在張府花園的井亭內。自古以來,諸侯爭霸之戰不斷,戰火不息,都說亂世出英雄,而張羅彥雖然是明朝的一個普通官吏,但他為國捐軀、拒不投降的愛國情操同樣讓人不禁內心敬佩,為他的犧牲而深感惋惜。

(春午坡)

親愛的游客朋友,您現在看到的就是春午坡。清朝乾隆皇帝曾在這里留詩,云:“菁莪(é)雅化辟蓮池,秀障當門春午披,漫愛牡丹花富貴,濂溪愛處正宜思”。“濂溪”是周敦頤的稱號,而周敦頤最愛的便是這一池蓮花。這首詩意在贊美蓮池景色十分迷人,勸世人不要一味貪求富貴,要學習濂溪先生對品德的操守。這一景一詩,體現了乾隆皇帝對于世人德行的期望。

在古老印度的文學作品以及那些流傳于民間的文學作品之中,蓮花所表現出來的都是些美好和善良、圣潔與寬容而又大度的品質。在那些宗教禮儀上,蓮花同佛的關系也是非常的密切,甚至可以說“蓮”其實就是“佛”的象征,常用于佛教禮儀之中和許多美好圣潔的事物上。

(濯錦亭)

親愛的游客朋友,您面前的這座亭子名為濯錦亭。濯錦亭四角重檐攢尖頂,周圍柳蔭濃蔽,南面臨水,這可是一個夏日觀賞荷景的好處所哦。相傳濯錦亭建于元代,園主人喬維忠的侍女經常在這里浣紗,因此當時的人摘取唐代詩人杜甫的《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中"河陽縣里雖無數,濯錦江邊未滿園"的末句的頭二字“濯錦”為之命名。當時杜甫在成都的住所旁邊有一個地方名為浣花溪,相傳在浣花溪漂洗織錦能夠使得錦布的色彩更加鮮潤,因此又被稱為"濯錦江"。您看下方的亭聯“天邊月到平臺迥,林際花藏曲塢深”,這對亭聯為中國文聯主席高占祥所書。濯錦亭周邊花樹環繞,是不可多得的一處幽靜之地。

(高芬閣)

親愛的游客朋友,您現在看到的是高芬閣。高芬閣也是"行宮十二景"之一,高兩層,四周有廊道,南與藻泳樓相望。您可以看到高芬閣的南側有平臺伸向水中,那是特意為便于賞荷而設置的。方觀承在《蓮池行宮十二景圖•高芬閣》中描述說:“每當風清月曉,翠盤擎露,紅萼(è)卷涼,襟袖之間,別饒肅爽。”借用《晉書•郗鑒傳》贊語“高芬遠映”的詞句來贊美荷花高潔的節操燦爛猶如日光,遠照四方。下面有閣聯"林蔭晴和,蘭言曲暢;流水今日,修竹古時",是由清代有"淡墨探花"之譽的書法家王文治所撰寫的。乾隆皇帝曾在《蓮池行宮十二景題詠•高芬閣》中寫詩贊美其祖父的書法與屏風上的畫交相輝映,足以稱為"高芬",用于芬閣也不為過,何必借用《晉書》的話。

(藻泳樓)

親愛的游客朋友,您現在看到的便是藻泳樓。樓名“藻泳”,是因為藻泳樓后南塘中的綠藻在水中漂游,十分惹人注目。乾隆皇帝的《蓮池雜詠》說:“藻漾波心致可憑”,這是寫初春時節南塘中的“藻泳”。由此看來,樓名“藻泳”,貼近自然而又令人感到親切。藻泳樓下層當年名為“澄鏡堂”,堂上懸有“理笏(hù)”二字匾額,出自“海岳拜石”的典故。據歷史記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fú)曾出守無為軍州,到任的第一天,看到衙署內有一塊巨大的太湖石,形狀奇丑,大喜道:“此足以當吾拜!”遂肅然整衣正冠,持笏下拜,并呼石為兄,這一典故因而留傳于后世。我很好奇現在我們生活中是否還有這種人存在呢,能夠呼石為兄,這個米芾想必是一個十分坦率之人呢。

(宛虹亭)

親愛的游客朋友,您現在來到的是宛虹亭。宛虹亭是"蓮池行宮十二景"之一,在曲步橋之南。現在此亭為重檐八角攢尖頂,兩層,高12米。宛虹亭四面臨水,因此又名"水中亭"或"水心亭",1931年改稱"臨漪亭",而宛虹亭因與旁邊這座宛虹橋同字而更加廣為人知。“宛虹”二字的秀美和這片古香古色的園子倒是十分相稱。

行宮時期,這座亭是五柱虛敞的圓形攢尖頂亭,狀似斗笠,因此又被叫做"笠亭"。光緒年間,改為八角形。柱聯"海為龍世界,天是鶴家鄉"為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所題。乾隆皇帝在《蓮池行宮十二景題詠•宛虹亭》中贊嘆說:“垂虹宛宛跨堤濆(fén),一笠橫空與半分。卻是清波無我見,亭橋入影總沄(yún)沄。”宛虹亭,宛如彩虹般的亭,多么美的名字啊,我猜您一定十分喜歡這里呢。

環球網校小編溫馨提醒:以上內容就是環球網校導游證頻道為您整理匯總的“2019年導游資格考試科目五導游詞:保定古蓮花池”,更多導游相關復習資料、模擬試題和歷年真題,請您點擊下面按鈕進入題庫免費下載。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導游證資格查詢

導游證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導游證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