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新”在哪


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公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下稱《規劃》)。這份30多章合計3萬多字的文件,在總結過去經驗教訓基礎上,在若干方面提出了指導意見,這無疑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中國城鎮化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于外界來說,中國大力推進城鎮化并不是一個新的話題。早在2013年3月,中國新一屆政府履職之初,由世界銀行與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的《2030年的中國》報告中,城鎮化已經被擺上國家的重要議程。
實際上,1年多前的2012年12月,就已經傳出國家已經制定出城鎮化相關政策草案。如今,該項規劃終于掀開神秘面紗,給外界帶來的又有哪些新意?
在3月1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認為“新”字體現在六個方面。分別是: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制度改革。不過,整份文件中最引人矚目的仍是“培育發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吸納1億人就地城鎮化”以及松綁地方政府發行債券支持城鎮化建設。
發力中小城市
《規劃》首先指向城市化薄弱地區,這對中小城市來說,就是一次“鳳凰涅?”。但在具體執行上不能“雨露均沾”,必須有所側重。于是,一個新概念又重新火了:城市群
長期以來,中國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一直非常突出,“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的狀況為外界所詬病。在新出臺的這份《規劃》中,提出要把加快發展中小城市作為優化城鎮規模結構的主攻方向。在中西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要培育發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如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城市群等城市群,引領國土空間的均衡發展,培育區域新的增長極。
徐憲平在發布會上介紹說,目前我國東部地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2.8%的國土面積集聚了18%的人口,創造了36%的國內生產總值,但這些地區現在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和國際競爭壓力在加大,需要調整優化轉型升級。
反觀中西部地區,資源承載能力相對較強,人口較少,但潛力卻沒有得到發揮。另一方面,從城市布局來看,目前我國10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達到了6個,500萬到1000萬的有10個,100萬以上則有142個。大城市的人口數量與環境綜合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規劃》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對此,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徐勤賢博士認為,《規劃》突出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服務功能,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和要素吸引能力,時刻準備著承接大城市向外疏解的產業、人口、資源。但是,對于吸納人口多、經濟實力強的鎮,僅僅“賦予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還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一些經濟發達鎮早已是城市,并且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小馬拉大車”的方式,解決了城鎮管理中機構人員編制不足的問題,經驗值得推廣,而且應該研究給予設市。
上海同策咨詢研究總監張宏偉也認為,“城市群”與“城市圈”將迎來大發展。“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同城效應將日益凸顯。”他以上海為例,指出目前通過高鐵、高速以及地鐵等方式,上海到周邊城市如昆山花橋、嘉興、蘇州、南京、紹興等蘇浙地區的時間上在縮短,泛長三角1小時經濟圈及泛長三角2小時經濟圈都已基本形成,泛長三角區域內市民到周邊城市生活、工作都非常方便。
松綁地方債
吸納1億人就地城鎮化,粗略估計需要資金超10萬億元,錢從何來?《規劃》另一新穎之處,就是同時也布局了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改革
在本次《規劃》中,值得一提的是,《規劃》提出要建立規范透明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在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與評級制度同時,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以推動城鎮化建設。另外,還將鼓勵創新金融服務和產品,多渠道推動股權投資,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
財政部副部長劉昆表示,下一步財政部將重點做好3點工作。一是加大地方政府債券支持城鎮化建設的力度。依法賦予地方政府適度舉債權限,完善現行地方政府債券制度,探索一般債券與專項債券相結合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辦法。二是推廣使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對消費者付費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廣使用PPP模式。政府通過特許經營權、合理定價、財政補貼等公開透明的方式,事先明確收益承諾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三是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切實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行為,厘清政府與企業關系,正確引導市場預期,防范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
對于放開地方政府發行市政建設相關債券,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市政債券有著明顯的優勢。能夠實現直接融資并且融資成本較低,此外債券的信息也較為透明公開,有助于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另外,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對引入民間資本等社會資本,促進融資來源多樣化大有裨益。
實際上,國內民間資本對于參與城鎮化一直非常積極,但礙于政策因素,始終未能獲得大的突破。在民間資本向來活躍的溫州,民資對參與城市市政建設興趣濃厚。該市一家小型房企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自己的公司一直想參與本地的市政建設,但因為公司規模較小,在市政項目招投標中很難與有國資背景的公司競爭,也很難獲得政府的青睞。《規劃》提出政府要加強與社會資本合作,他認為自己的機會或許會變大一些。不過,這位房企負責人也坦言,《規劃》體現出的是大方向,具體到地方,各地的政策也會不同,以自己企業現有的規模未必占優。
多行業受益
人的城鎮化、環保的城鎮化、有文化傳承的城鎮化,這些都是本次《規劃》的著力點,但對于聞風而動的市場而言,同樣是商機無限
據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介紹,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有個核心目標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根據這個核心目標,未來6年總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需提升6.3%,年均提升1.05%,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升9%,年均提升1.5%。
此前曾有經濟學家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帶動7萬億元市場需求。按照人均提升1.05%計算,那么每年將有7.35萬億元的市場需求,這相當于2008年4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的1.83倍。
正因為如此龐大的市場前景,使得《規劃》一經發布,就在資本市場掀起波瀾。數據顯示,在《規劃》發布次日,滬深兩市40多只個股出現漲停,其中城鎮化概念股高奏凱歌。板塊方面,建材、水泥、醫療、機械等行業均迎來大漲。
瑞銀證券研報認為,《規劃》著重強調“人”的城鎮化,意味著政府將加大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網絡和服務業等領域的投資,這將有利于促進消費,尤其是公用事業、醫療保健、娛樂休閑等服務消費。其他可能受益的行業包括建材、鐵路設備、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及防污染產品。
而信達證券研究員邱繼成則認為,國家多方面推進制度改革、消除政策藩籬,比如允許農業轉移人口到城鎮落戶、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改革農村建設用地的征用方法、推進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增強土地資源利用的市場化機制等改革措施,既對新型城鎮化的成功推進奠立了堅實的基礎,也由此釋放出巨大的制度紅利。
分析人士指出,《規劃》提出要協調發展并重點關注中小城鎮,對于地方性的中小房企將是一大機遇。盡管仍然面臨房產限購等政策的限制,但平衡區域發展,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地方型的房企與建筑企業將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力。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近年新興的智慧城市概念也將受益于《規劃》的發布。國聯證券認為,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轉型,將使城鎮化紅利增加3倍。而據住建部此前的預測,“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投資總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長期投資規模預計超過10萬億元。預計在安防、電力、交通、環保、醫療等領域的信息化方面,都將產生大量投資機會。
編輯推薦:2014年城市規劃師VIP套餐
最新資訊
- 注冊城鄉規劃師前景如何?三峽水電工程重磅開工,揭示背后的高端職業趨勢2025-07-21
- 注冊城鄉規劃師身價看漲?速看原由!2025-05-28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最新實施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2025-05-07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的市場需求如何2025-01-08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未來前景可觀2024-12-13
- 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城市公共交通條例》2024-10-29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考試大綱抓緊修訂2024-10-25
- 自然資源部關于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促進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通知2024-10-25
- 注冊城鄉規劃師迎來重大利好政策2024-10-23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發展前景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