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系統規劃與建設的國際經驗


此次南方大范圍強降水天氣過程,給南方許多城市造成極大的“城市內澇”壓力,廣州城區遭受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內澇災害。全市共發生內澇點118個,其中89處為新增內澇點,44處嚴重水浸。而廣州市水務局剛剛于3月30口宣布,為期1年、總投資達9億元的廣州市水浸街整治工程已提前完成全部228個改造點中的176個,并稱備受關注的崗頂排水管網改造和排澇泵站建設已基本完成。在繼2009年3月28口遭遇特大暴雨之后,廣州市斥巨資打造的所謂“全面升級”的城區防水浸系統并沒有在此次強降雨過程中發揮作用,僅5月7口的強降雨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超過_5 .4億元。
5月19口新加坡《聯合早報》以《“重地上、輕地下”,城市規劃弊端暴露》為題對中國南方暴雨造成嚴重的城市內澇現象進行了專題評論。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和人口聚集程度提高,我國城市地區對洪澇的敏感性不斷增強,而我國城市的排水基礎設施經不起洪澇災害的考驗,進一步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和應對極端天氣事件能力的工作迫在眉睫。為此,特將國際上有關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建設經驗予以總結整理,以資參考和借鑒。
日本
日本于1963年開始興建滯洪和儲蓄雨水的蓄洪池,并于1992年頒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總體規劃”,正式將雨水滲溝、滲塘及透水地面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須設置雨水就地下滲設施。
日本政府規定:在城市中新開發土地,每公頃土地應附設_500m3的雨洪調蓄池。在城市中廣泛利用公共場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間調蓄雨洪,止城市內澇災害。具體措施包括:降低操場、綠地、公園、花壇、樓間空地的地面高程,一般使其較地面低0.5 }-1.Om,在遭遇較大降雨時可蓄滯雨洪;在停車場、廣場鋪設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設滲水井,加速雨水滲流;在運動場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庫,并利用高層建筑的地下室作為水庫調蓄雨洪;在東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建設地下河,直徑10余米,長度數十公里,將低洼地區雨水導入地下河,排入海中;為防止上游雨洪涌入市區,在城市上游側修建分洪水路,將水直接導至下游,在城市河道狹窄處修筑旁通水道;在低洼處建設大型泵站排水,排水量可達200-300m3/s。
日本東京擁有全世界最知名的排水系統。東京下水道系統以合流制管道系統(污水和雨水采用同一管道排放)為主,包括管渠、抽水泵站和污水處理場。其污水管,雨水管和合流管的總長度超過1.5萬公里,用于管道清掃和維護管理的檢查井超過47萬個,平均每33米就有一個。
德國
為提高城市排澇能力,近年來,德國開始推廣新型雨水處理系統一一“洼地一滲渠系統”。該系統包括各個就地設置的洼地、滲渠等組成的設施,這些設施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連接,形成一個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通過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儲存和在滲渠中的長期儲存,保證盡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滲。該系統代表了“徑流零增長”的排水系統設計新理念,其目標是使城市范圍內的水量平衡盡量接近城市化之前的降雨徑流狀況。系統的優點在于不僅大大減少了因城市化而增加的雨洪暴雨徑流,延緩了雨洪匯流時間,對防災減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及時補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從而使城市水文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循環。
從降雨徑流傳輸與貯存技術來看,德國傳輸徑流主要有地下管道和地表明溝兩種形式,其中地下雨水管線不僅要考慮雨水傳輸,同時還要考慮儲存雨水和減緩洪峰的功能;地表明溝則既考慮了雨水傳輸的功能,也考慮了對構造城市景觀的作用,通常是將其模擬為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降雨徑流的貯存形式,家庭中一般采用預制混凝土或塑料蓄水池;居民區一般采用人工湖或構造水景觀,或者通過綠地、花園或人工濕地增加雨水入滲。總之,德國將雨水的傳輸儲存與城市景觀建設和環境改善融為一體,既有效地利用了雨水資源、減輕了水處理廠對雨水處理的壓力,又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景觀。
德國漢堡建有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調蓄庫,洪水期可以發揮很強的調度水量作用,大規模蓄水,既保證汛期排水通暢,又實現了雨水的合理利用。
在柏林,由于廣泛推行城市集雨措施,不僅提高了城市的防澇能力,而且實現了對雨水的最大收集利用。此外,德國還通過不斷提高城市綠化率來減少雨水徑流。在立法保障方面,德國立法規定在新建小區之前,無論是工業、商用還是居民區,均要設計雨洪利用設施,否則政府將征收雨洪排放設施費和雨洪排放費。
法國
由于因城市排水系統不完善而導致的嚴重水污染和城區內澇的歷史教訓,法國歷來十分重視城市排水系統的設計規劃,并且以歷史悠久而著稱。
法國巴黎的下水道系統歷經數百年的傳承和完善,目前總長達2347公里,遠遠超出了其地鐵系統規模。除規模矚目外,其設計和管理也極為周到。城區下水道均建于地面以下_50米,縱橫交錯,密如蛛網;管道設計采用多功能設計理念,中間是寬約3米的排水道,兩旁是寬約1米、供檢修人員通行的便道。如此寬大的排水系統,不僅有利于快速排水,而且有利于電力、通訊設施線路的布局。具體到細節,基于對地面雨水流量的充分估計,巴黎城區主干道的井蓋孔密且直徑大;住宅區內的下水道入口設計成簸箕狀,進水口也較大。城區總數達2.6萬個下水道蓋、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均統一編號,由1300多名專業人員負責維護。憑借發達的排水系統,使巴黎可以從容應對大至暴雨。不僅如此,由于設計合理,整潔美觀且規模宏大,其下水道系統已經成為代表性景觀。此外,巴黎的城市排水法律保障體系也相當完善,專門制定《城市防洪法》,內容涉及城市內澇預防、規劃以及政府責任等與城市防洪相關的各個方面。
美國
美國在城市防澇方面采取立法與工程舉措并重的手段。
美國早已有強制性防城市內澇的法律,其多個州均立法規定,城市新開發區域必須實行強制的“就地滯洪蓄水”,并制定了詳盡的城市內澇防范、治理措施以及問責手段。如科羅拉多州、佛羅里達州和賓夕法尼亞州分別制定了《雨水利用條例》。這些條例規定新開發區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過開發前的水平,所有新開發區必須實行強制的“就地滯洪蓄水”。以芝加哥為代表,美國鼓勵興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統,以解決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問題。其他很多城市還建立了屋頂蓄水和由入滲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組成的地表回灌系統。
荷蘭
荷蘭鹿特丹市位于海平面以下,經常面臨海水倒灌的威脅,同時城區洼地眾多,排澇壓力頗大。為有效應對這種情況,鹿特丹開創了其獨有的“水廣場”防澇及雨水利用系統。 水廣場順地勢而建,由形狀、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組成,水池間有渠相連。平時是市民娛樂體閑的廣場;暴雨來臨,就變成一個防澇系統。由于雨水流向地勢更低洼的水廣場,街道上就不會有積水。所有水池布成一張循環網絡,雨量大時,從大水池中分流到溝渠,雨量小時,水又回流入大水池。雨水不僅可在水池間循環流動,還能被抽取儲存為淡水資源。
荷蘭氣候環境保護署老師阿瑙德?莫倫納稱,為有效疏解劇增的地表水,鹿特丹結合都市空間開發大量空曠廣場、人行道與停車場空間,這些地方平時為公用設施,大雨到來時就變成儲水空間。這就是其獨特的“水廣場”概念的由來。 除上述國家以外,英國、丹麥、新加坡以及印度等國家在城市防澇方面也都以注重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而成為可資借鑒的目標。
2011年城市規劃師成績查詢匯總 2012年注冊城市規劃師論壇交流
最新資訊
- 注冊城鄉規劃師前景如何?三峽水電工程重磅開工,揭示背后的高端職業趨勢2025-07-21
- 注冊城鄉規劃師身價看漲?速看原由!2025-05-28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最新實施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2025-05-07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的市場需求如何2025-01-08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未來前景可觀2024-12-13
- 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城市公共交通條例》2024-10-29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考試大綱抓緊修訂2024-10-25
- 自然資源部關于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促進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通知2024-10-25
- 注冊城鄉規劃師迎來重大利好政策2024-10-23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發展前景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