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城市規劃師考試模擬1


為幫助考生系統全面的復習城市規劃師課程,掌握城市規劃師考試教材的相關重點,小編特將2011年城市規劃師考試各章復習的重點資料進行整理匯總,希望對大家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lesson$
一、單選題
1.城市的不同發展時期與主導產業是什么( )。
A.前工業、工業、后工業社會 主導產業依次為第一、第三、第二產業
B.前工業、工業、后工業社會 主導產業依次為第二、第一、第三產業
C.前工業、工業、后工業社會 主導產業依次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
D.前工業、工業、后工業社會 主導產業依次為第三、第一、第二產業
答案:C 考P6
解析:本題考查知識點就是城市的不同發展時期與主導產業的對應關系。
前工業社會――經濟結構以第一產業為主導。
工業社會――經濟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導。
后工業社會――經濟結構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經濟發達國家已進入后工業社會。
產業構成的演化趨勢:從以第二產業為主導到以第三產業為主導;從以傳統制造業為主導到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從水平空間經濟結構到垂直空間經濟結構。
2.下列哪個不屬于城鎮體系特點( )。
A.依賴性
B.關聯性
C.開放性
D.層次性
答案:A 考P10
解析:本題考查知識點就是城鎮體系特點。
群體性――一群或一組,具有一定數量的城鎮聚合在一起。城鎮體系因具有整體性特征,才使其具有差異性、多樣性。
關聯性――指城鎮體系內各城鎮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反面的相互依賴、相互依存,彼此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其次,城鎮體系的存在與發展是與其外部地域環境分不開的。
層次性――城鎮體系的層次性特征是指各個城鎮規模級別、功能大小、作用強弱等方面呈現出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的特征。城鎮體系的層次性特征既是城鎮體系實現城鎮間分工合作的基礎,也是形成城鎮體系規模等級的基礎。
開放性――體系內外城鎮之間具有密切的相互作用。開放性有兩個層次:一是城鎮體系內部各城鎮的開放性,其二是城鎮體系作為一個整體對其外部地域環境的開放性。
動態性――城鎮體系的狀態不是靜止不變的,城市發展、區域發展、體系發展。動態性有兩層含義:一是城鎮體系內部各個城鎮的規模、地位與作用的大小因種種因素的影響隨時產生消長進退的變化,二是城鎮體系的整體狀況和整體作用也呈現出不斷變化的動態特征,
整體性――各個城鎮形成統一整體,共同擔負著區域社會經濟運行和區域發展的任務。
3. 現代城市規劃早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或實踐活動是( )。
A. 西諦的工業城市
B. 柯布西埃和他分別在1922年發表的“明天城市”和1931后發表的光輝城市
C. 歐文、傅立葉和他們的空想社會主義
D. 奧斯曼所進行的巴黎改建
答案:B 考P22-23
解析:本題考查知識點是現代城市規劃早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貢獻。
一、現代城市規劃形成的歷史淵源
莫爾――“烏托邦”概念
歐文――1817年在美國印第安那州實踐的“協和村”方案。
博立葉――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為單位及1500-2000人組成的“大社會”。
戈定――1859―1870年在法國Guise的工廠相鄰處的實踐。
豪斯曼――巴黎改建
西諦――英國公園運動。
奧姆斯特――紐約中央公園。
二、現代城市規劃早期思想
1、霍華德――“田園城市”,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以霍華德“田園城市”為標志的現代城市規劃,出現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框架。
田園城市實踐:萊徹沃斯,由恩溫、帕克設計完成,第一座田園城市。
2、柯布西埃是現代建筑運動的重要人物,是理性功能主義的規劃思想,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由他主持撰寫的《雅典憲章》(1933年)之中。
柯布西埃的兩個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輝城市”,體現了城市集中發展的思想。
3、其他的理論探索
(1)線形城市由西班牙工程師索里亞.瑪塔于1882年提出。哥本哈根(1948年)指狀式發展、巴黎(1971年)軸向延伸等都是線形城市模式的發展。
(2)戈涅的工業城市――法國建筑師戈涅20世紀初提出、1904年展出、1917年出版《工業城市》專著。(探討現代城市在社會和技術進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組織)
(3)西諦的城市形態研究
(4)格迪斯(生物學家)的學說――1915年出版《進化中的城市》
②提出城市規劃的工作模式――調查―分析―規劃。
三、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演變
1、《雅典憲章》(1933年)
2、《馬丘比丘憲章》(1977年)
四、現代城市規劃理論
1、城市分散發展理論:建立在通過建設小城市來分散大城市的基礎之上,主要理論包括田園城市、衛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機疏散理論等。
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在1898年提出的
恩溫――衛星城――20世紀20年代提出
新城――20世紀50年代以后按規劃設計建設的新城市,第三代衛星城
沙里能――有機疏散理論;1942年《城市:它的發展、衰敗和未來》,關于城市發展及其布局結構進行調整的理論。
2、城市集中發展理論
1966年豪爾《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經濟體制中將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業、人才、人口、文化娛樂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說》――世界城市的7個指標
法國戈德曼――1957年提出大城市帶
3、城鎮形成網絡體系的發展理論
(1)格迪斯、芒福德等――從思想上確立了區域城市關系是研究城市問題的邏輯框架。
(2)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發表的中心地理論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間的現實關系。
(3)貝利等――結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賴性對城市經濟行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論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體系理論。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結構理論
同心圓理論――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劃分成為5個同心圓。
扇形理論――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從市中心區既有的同類土地使用的基礎上,由內向外擴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圍內。
多核心理論――哈里斯、烏爾曼1945年提出。提出了影響城市活動分布四項基本原則
4.《雅典憲章》的思想基礎是( )
A.以人為本,功能分區
B.物質空間決定論
C.綜合多功能
D.大眾參與
答案:B 考P29
解析:本題考查知識點是《雅典憲章》。
背景:20世紀上半葉,現代城市規劃基本上是在建筑學的領域內達到發展的,甚至可以說,現代城市規劃的發展是追隨現代建筑運動而展開。在現代城市規劃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憲章》也是由現代建筑運動的建筑師所制定,反映的是現代建筑運動對現代城市規劃的基本認識和思想觀點。運用了近代理性主義的觀念。
理論思想: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規劃的基礎,以人的尺度和需要來估量功能的分區和布局,為城市規劃的發展指明了以人為本的方向。
思想基礎:奠基于物質空間決定論的基礎之上,認為通過物質空間變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環境,則可自動地解決城市中的社會、經濟、政治問題,促進城市的發展和進步。
思想方法:提出功能分區,認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動。它依據城市活動對城市土地使用進行劃分,突破了過去追求圖面效果和空間氣氛的局限,引導規劃向科學的方向發展。
功能分區及其之間的機械聯系:從對城市整體的分析入手,對城市活動進行分解,在揭示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改進建議,將各個部分結合在一起復原成為一個完整的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爾的規劃中,得到了具體實踐)
城市規劃的基本任務:制定規劃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區在終極狀態下的“平衡狀態”和“最合適的關系”。城市看成一種產品的創造,物質空間規劃成為城市建設的藍圖。
2011年城市規劃師考前招生簡章 2011年城市規劃師考試時間確定
最新資訊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考試:萬人模考試題免費下載,助你高效備考2025-09-08
- 考前自測入口:2025城鄉規劃師模擬考試2025-09-08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章節練習|城鎮化及其發展2025-06-03
- 2025年城鄉規劃師考試題-城鄉規劃管理與法規2025-05-29
- 2025年城鄉規劃師考試題-城鄉規劃原理2025-05-26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章節練習|城市的形成與發展規律2025-05-23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考試題庫(附在線刷題入口)2025-05-23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章節練習|行政法2025-05-22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章節練習|法律與法律規范2025-05-19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章節練習|城市與鄉村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