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規劃師|南京最后一次當首都,是怎么規劃的?



注意:2021年城鄉規劃師考試報名已經截止,開通“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 功能,使用該服務后即可及時免費收到各地區2021城鄉規劃師準考證打印時間、成績查詢時間等相關節點信息等。
無論是發展速度、地價房價還是外資流入
當時人們的首選顯然是一眾沿海城市
而內陸政治中心,經濟上缺相對慘淡
原圖:《建國方略》▼

重新建設這座古都的任務,就這樣就落到了國民政府手里。此后的十年,被稱為“南京十年”,新政府的尊嚴與國際形象,全寄托在了南京的城市建設上。
南京在這黃金十年里,變成了怎樣一座城市呢?
建都任務當頭喝
國民政府雖然定都南京,公布了國家構建,但其實此時北伐戰爭尚未結束,北部和西部的戰事燒錢無數,建設首都的資源極為有限。為了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好的效果,南京市市政部門便率先開始了對南京舊城區(尤其是人多的城南地區)的小型改造,為日后建設開辟道路。
北伐是個大工程
如果東北軍閥不易幟,華北的戰火也將難以平息
南京這個首都就始終令人感到不穩▼

不久后,北伐戰局趨穩,將南京正式建設成為現代都市的日程就被提了上來,在這正式的首都建設中,首先要提的,就是“首都大計劃”。
1928年末,南京出臺了由時任市長主導制定,經修改三次的“首都大計劃”,強調要以“建設農村化、藝術化、科學化的首都”的指導思想來建設南京。
不知市長是不是受了時髦的田園城市理論的影響,不過這可行性實在太差,尤其是在當時中國的條件下。
這里的“農村化”即田園化,指的是首都建設即便注重工商業,也要維持恰當的農業布局,這是當時國際上非常流行的城市規劃設計思路;“藝術化”強調的則是城建應該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中國的首都擁有中國的味道;而“科學化”,就是要借鑒此前西方的科學規劃城市的經驗,來解決南京首都建設中的問題,并用現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完成首都建設。
朱元璋定都應天府,南京作為明朝第一都城
在規劃上其實已有各區域承擔不同功能的基礎
(明朝都城圖 圖片:《首都計劃》)▼

在功能區劃上,“首都大計劃”將南京劃分為舊城區、行政區、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學校區和林園區 7 個分區,在道路規劃上,擬定了 4 條縱向干道和 3 條橫向干道,奠定了近代南京的道路主骨架。
除“首都大計劃”外,南京還通過了《南京特別市市政府工務局取締建筑章程》、《市區建筑暫行簡章》,等城市規劃法規,為后期南京城規法律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民國時期,南京及其臨近地區圖
( 圖片:《首都計劃》)▼

在這些規劃條款的指導下,南京的新都建設工作有了眉目,時快時慢地進行起來。而此時的國民政府,也于1928 年 6 月北伐戰局已定時介入到首都的規劃設計中。
但國民政府介入首都建設后卻沒能同心協力地建都,在內部多有不和,尤其是蔣介石和孫科為爭奪城市規劃主導權較量了起來:
1928 年 9 月,“建設首都委員會(建首會)”成立,直屬于中華民國建設委員會,由蔣介石擔任主席;12月,孫科又主導成立了“國都設計技術委員會(國都處)”,直隸于中央政府,孫科擔任主任。
首都城內分區圖
( 圖片:《首都計劃》)▼

由于中央政府級別上高于建首會,在首都建設上,孫科話語權還略勝蔣介石一籌。
但蔣介石畢竟是委員長,想要在政治級別上動手腳比其他人都要方便。于是1929年6月,“建設首都委會”更名為“首都建設委員會(首建會)”,改由國民政府直屬,旨在架空國都處,職權上與國都處有眾多重疊。這樣一來,擔任主席的蔣介石就獲得了“首都規制權”之爭的最終勝利。
傅厚崗原為“府后崗”,是明代府軍后衛駐扎之地
在首都計劃中也是重要的行政區
內設外交部,立法院等機關單位
( 圖片:《首都計劃》)▼

但孫科的國都處并非毫無歷史價值。從 1928 年底成立到 1929 年年底被裁撤,這個存在了一年多的機構,組織人力編制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首都計劃》。該計劃標志中國首個按照國際標準、采用綜合分區的現代城市規劃的誕生。此后蔣介石主導的南京建設,也以這部計劃書為藍本。
《首都計劃》的理想南京
無論政見如何,南京國民政府的高官們卻都認為,與紐約建都以前的蠻荒相比,南京建都時“已居政治和教育的中心地位”,而且隨著人口曾多和商業的發展,未來南京的繁盛程度會比其他各國首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國都處”的 《首都計劃》就是為了服務這個目標而制定的。
在規劃上,該計劃深受歐美“衛星城”、“鄰里單位”的思想影響,城市空間布局以同心圓式展開,要求避免使城市發展呈“狹長之形”,進而避免發展這里繁榮、那塊貧窮的不均衡發展勢頭。
當時南京城內的人口密度
新首都要面臨著大量的人口流入
而中央區域已過于人口集中,需要往外部區域進行規劃
( 圖片:《首都計劃》)▼

在理念上,《首都計劃》和延續了“首都大計劃”的觀念,重視民族主義,認為建設應當“本諸歐美科學之原則”、兼并“吾國美術之優點”,中西結合,不可偏廢。
在內容上,《首度計劃》非常豐富,設計了南京的史地概略、人口預測、中央政治區、建筑形式、道路系統、水道改良、交通管理、鐵路與車站、港口計劃、飛機場等各個方面。
揚子江水道深度圖
良港需水深,而本就有揚子津渡口的揚子江自然在規劃之中
水深浪大是進行大型水運的基礎
( 圖片:《首都計劃》)▼

對于計劃的內容分布,考慮到南京作為首都,“茲事體大”,國都會工作人員林益民就說:“……所有計劃之設定,皆應按切當地之情形……”,所以該計劃的前三章節主要是對南京的勘察。
在屬于勘察部分的“南京史地概略”章節中,南京的歷史演變、地理特征都得到了較為詳細的介紹。這些背景應用在“首都界限”的設置上,就是總結了古人的教訓,盡量遵循了“利用天然界限”的原則,以“避免將來糾紛”、“預備將來發展”:國都界線南起牛首山,北至常家營,西至和尚路,東至青龍山,全長117.2km。
在規劃中對國都作了明確的界線范圍
( 圖片:《首都計劃》)▼

接著第四章則開始了對南京土地利用的規劃。根據國都處的設計,中央政治區在中山門外紫金山麓,行政區位于鼓樓以北的傅厚崗,兩個工業區在長江沿岸,住宅區分等級,除舊城區外,在城北另設高級別墅區,商業區在明故宮和新街口,文化區在鼓樓、五臺山一帶。
按照計劃,五臺山一帶將承擔文化集中區的功能
( 圖片:《首都計劃》)▼

至于江北的浦口,也被納入了大首都的范圍,準備建設成未來的工業區,促進江南江北的協調發展。雖然這個想法沒有在國民時期落實,但卻被新中國所繼承了。
對于浦口工業區的規劃
可使江北在工業上得到迅速發展
避免將來的各區發展不均衡問題
( 圖片:《首都計劃》)▼

當然,道路系統的規劃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都計劃》采用兩種規劃方式:一種為“隨意規劃,了無障礙”,適用于“新建都市,全部殆屬空地”;另一種則適用于建筑物多的老城:“只宜因其固有,加以改良”。由于南京是古都新建,所以兩種規劃都應兼顧。
《計劃》中南京道路整體采用近代西方方格網和放射線的布局。以中山路、中正路、中央路、漢中路等為基線,平行或垂直展開;城市道路系統則分為干道、次要道路、環城大道、林蔭大道、內街。
在道路交通上,《計劃》認為“市內交通設備完善與否,關系市民之幸福者至大。”經過對電車,無軌電車,公共汽車的比較,國都處決定應以公共汽車為宜。
通過詳細的公路分區,規劃了眾多公共汽車路線
便利的交通是首都發展的前提
( 圖片:《首都計劃》)▼

但出遠門時公共汽車顯然不行,這就要靠公路、鐵路、飛機了。在港口計劃上,《計劃》擬將南京建設為國際貿易港口,以下關港為主,浦口港為輔;在機場方面則設計了四個,軍民兩用、水陸兩用的都有。
南京下關碼頭貨倉及工業區規劃
現代化的首都不僅對內要基建設施完備
也要具備對外溝通交流的條件
( 圖片:《首都計劃》)▼

除此之外,《首都計劃》還對公共休閑空間、 自來水的使用等民生項目進行了規劃,力爭做到讓城市實現便民最大化。
首都計劃成功了嗎
對于何時能夠將《首都計劃》中的城市藍圖落地,規劃也設定了預期。
在預算上,計劃認為各項建設“若無一定之程序……則換機倒置之嫌,凌亂無序之弊”,故而應“按切需要之情形,經濟之狀況,預為訂定”,估計六年建設經費為國幣5180萬元,還規劃了欠款的來源。
夢想很豐滿,落實到行動上還是出現了偏差。由于缺乏預算,《首都計劃》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沒有變成實際的建筑物,得到最大程度落實只有城市道路的建設。
1929年,全城的中軸線——迎陵大道建成,從下關中山碼頭,穿過市中心,再向東到中山門,全長12公里。同年,南京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中山橋在下關惠民河上竣工。到了1935年,南京方格網形式的道路系統基本成網。
比較南京今天的城市道路網,80%的城市主干道和50%的城市次干道已經在民國時期形成,而且當時設置的道路名稱——城南的建康、金陵,城中的北平、上海,城北的山西、湖南,黨政機關規劃路——黃浦路、中央黨部路,許多都沿用至今。
其余一些項目規劃,或是因為財政困難而擱淺,或是因為人地矛盾推遲,也有的因為政治原因暫停了。
原有的和計劃的電力廠位置
計劃若是落地,首都內各區都可有穩定的電供應
但有些平民區卻遲遲沒有等來通電
( 圖片:《首都計劃》)▼

拿商業區來說,《計劃》中把新街口和明故宮設為重點打造的商業區。其中的明故宮一帶地多空曠,易于規劃,適合建立百貨商店、旅館等場所,而且此地廢棄許久,地價便宜,成為商業區后,地價必定陡增,政府也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
但是,計劃只實現了一半,明故宮成為“商業中心”的愿望未能實現。有意思的是,明故宮時至今日也只是一處遺址公園,沒能實現大規模旅游商業化的目標。
明故宮臨近計劃中的中央政治區
但能成功發展成現代商業中心的一般以新的區域較多
古跡的不可破壞對規劃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 圖片:《首都計劃》)▼

也有很多計劃,雖未得到完全落實,但其中的規劃理念對今天的南京城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住宅區和林蔭大道的想法就是例子。
針對住房困難戶,《首都計劃》提出應借鑒歐美各國發展公營住宅的經驗,對居住困難者予以救濟。盡管這一美好設想最終因財政問題破滅了,但以廉租房來保障居民居住權利的做法在今天仍在實施:
江南六區范圍內的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軌運行,并軌后統一稱公共租賃住房。
政府職工宿舍圖
和今日的大城市公租房規劃類似
為首都服務的機關人員提供了較好的生活保障
( 圖片:《首都計劃》)▼

而林蔭大道在城市規劃中出現,也是《首都計劃》開的先例。計劃擬在南京建設兩條林蔭大道,一條依秦淮河而建,另一條則順城墻而建,并環繞城內一周。
今天,以中山大道為代表的林蔭大道,就是《首都計劃》中林蔭大道觀念結的果實…
南京林蔭大道鳥瞰效果圖
( 圖片:《首都計劃》)▼

雖然《首都計劃》未能全部實現,但為南京奠定了功能分區、道路系統等城市格局的基礎。哈佛大學教授柯偉林對此如是形容:“南京是中國第一個按照國際標準、采用綜合分區規劃的城市……如果南京今天可以稱作‘中國最漂亮、整潔而且精心規劃的城市之一’的話,這得部分歸功于國民政府工程師和公用事業官員的不懈努力。”
而把這其中大量計劃落到實處的,則已經是新中國的建設者們了。
2021城鄉規劃師考試備考進行中,小編將為大家整理城鄉規劃師考試精華考點、各科目模擬試題、真題解析等備考資料,可以點擊下方按鈕免費下載。本次考試不理想的考生或者想要報名2021年城鄉規劃師考試的考生,可以使用這些資料提前復習!
最新資訊
- 注冊城鄉規劃師前景如何?三峽水電工程重磅開工,揭示背后的高端職業趨勢2025-07-21
- 注冊城鄉規劃師身價看漲?速看原由!2025-05-28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最新實施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2025-05-07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的市場需求如何2025-01-08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未來前景可觀2024-12-13
- 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城市公共交通條例》2024-10-29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考試大綱抓緊修訂2024-10-25
- 自然資源部關于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促進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通知2024-10-25
- 注冊城鄉規劃師迎來重大利好政策2024-10-23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發展前景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