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規劃師|2050年的國土空間規劃,應該是什么樣的?



注意:2021年城鄉規劃師考試報名接近尾聲,開通“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 功能,使用該服務后即可及時免費收到各地區2021城鄉規劃師資格審核時間、繳費時間、準考證打印時間等相關節點信息等。
導讀:
2050年國土空間規劃應該是什么樣的?未來的空間規劃要遵循哪些原則?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認為,未來空間規劃要做到三個“聚焦”,即聚焦新時代治理體系,聚焦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和聚焦新技術的整體貫通。規劃需要經過現在的治理體系和技術方法兩層手段推進,對國家疆域全覆蓋的空間資源進行有效保護與品質使用。
新時代的國土空間規劃應該是什么樣的?
在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莊少勤看來,“明天做什么,取決于后天需要什么。2035年的國土空間規劃什么樣,需要考慮2050年的需要”。
在展望2050國土空間發展戰略研討會暨第一屆北京大學規劃論壇、第十二期“UP論壇”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從未來著眼,探討國土空間規劃的脈絡。
談到未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很感慨。“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發生了巨變,但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比如綠水青山不會變,幸福安康不會變。”他認為,“未來的空間規劃,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好那些具有長久價值的資源。”
地理條件奠定空間格局
長期從事我國區域發展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見證了我國各個時期區域發展戰略的演變,他詳細分析了地理格局對我國區域戰略的影響。
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經濟發展分為沿海和內地,重點發展內地。到了60年代中期,根據當時的地緣政治環境,實行“一二三線”戰略,建設重點向大三線地區轉移。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在廣東和福建實行特殊政策,國土開發的重點從內地轉移到沿海。1986年提出了東部地帶、中部地帶、西部地帶“三個地帶”,把一部分重點項目設在中部地帶,沿海仍是重點,西部作未來戰略準備。到了90年代初,沿海的增長明顯快于內地和中西部,在這種情況下,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正式提出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之間差異。
陸大道認為,我國的地理條件決定了發展戰略。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三大階梯,西部地區是高原區,地勢高;中部地區是草原、沙漠和比較高的山地,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沿海地區是平原和丘陵,經濟密度和人口密度最大;再加上我國三大自然區的分布影響:大量人口和經濟都集中在東部季風氣候區,西南部是青藏高寒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不太適宜大規模建設,西北干旱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其中大部分在200毫米以下,深刻影響著人類活動。
“這種地理格局對我國經濟社會活動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是理解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陸大道認為,人類目前的能力,還不能大幅度改變這種格局的影響,未來我國區域經濟應在現有格局上苦練內功。
“目前,我國已形成了沿海地區、長江經濟帶、東北振興、西部開發等幾個大的格局,且不會出現大的改變。這是因為我國經濟增長由過去20多年來的快速增長,過渡到高質量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的政策出臺以后,我們強調人的城鎮化、高質量的城鎮化,在這種形勢下,城鎮化的速度可能會趨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種新區、新城迅猛發展,現在進入了苦練內功的階段,而不是繼續大規模地鋪新攤子。
從全球看,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受海洋的吸引是長期趨勢,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是高密度地集中在沿海地帶。從這些方面看,我國現在的經濟、社會大的空間格局是相對穩定的。”陸大道說。
對于未來,他認為,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宏觀的戰略規劃,應兼具導向性和約束性,需要搞好國土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未來任何規劃都要體現中國國情,不能完全效仿西方國家。我們需要節約集約,利用好自然資源,解決區域協調和資源高效利用等問題。”
構建中國特色的規劃體系
“各國的現代化歷程表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里程碑。”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研究過許多國家的空間規劃體系,他認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必須放眼世界,在研究清楚別人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體系。
他以歐洲規劃體系為例進行了分析,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中部國家的體系是多中心、上下互惠的;以法國為代表的則是拿破侖體系,是自上而下的體系,中央政府對每一個城市的規劃有所控制。
“我們不能簡單模仿一個西方體系,而是要把各個國家的體系及其演進過程研究清楚,構建符合國情的空間規劃體系。”吳志強認為,我國這套體系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構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構以及技術規范體系的建構就是實現國家現代化治理的過程。
未來的空間規劃要遵循哪些原則?他認為,要做到三個“聚焦”:聚焦新時代治理體系,也就是時代統領原則;聚焦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也就是空間統一原則;聚焦新技術的整體貫通,也就是數據流動原則。規劃需要經過現在的治理體系和技術方法兩層手段推進,對國家疆域全覆蓋的空間資源進行有效保護與品質使用。
“這個過程需要我們探索規律、發現規律、遵循規律,將落實到整個體系當中,做到基本術語清楚,基本規范清楚,關鍵流程清楚,技術接口清楚。”吳志強說。
不可忽視的文化因子
在規劃領域,經濟、社會和人都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子,這些都是可見的、物質的。但李曉江在研究中發現,很多問題可以找到經濟上的原因、社會上的原因,卻仍舊不能解決問題,無形的文化因子常常被忽視。“步入新時代,我們的目標變了,模式變了,需要全新的規劃體系,更要關注文化領域。”
地域文化是如何影響人口城鎮化形態和國土空間格局的?李曉江注意到了幾個數字。我國人口分布極其不均衡,人口流動方向和方式也是多樣的,然而真正跨省流動的只有8600萬人,這個數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減少,同時,這些跨省流動人口集中在19個城市。
怎么從文化角度看待這個問題?李曉江認為,我國是一個地域文化的國家,因為語言、生活習俗和發展不平衡,形成了多樣的文化布局和結構,導致一些省市的關系比另外一些省市的關系密切得多,人口流動集中在不同區域的幾個重點城市。未來,由于地區之間不同要素和不同文化的影響,我國城鎮化的模式一定是相對均衡的,可能更趨于地方化、區域化、本土化。
“2050年國土空間格局應是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的,過去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現在國家整體空間格局正在經歷由內向外、由東向西的轉變,這是新一輪國土空間格局的戰略取向。未來國土空間將由多個自然條件迥異、景觀特色鮮明的國土空間區域構成,會形成多個功能齊全、相對平行的經濟和產業體系以及城鄉空間體系。”李曉江說。
改革開放40年來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在李曉江看來,國富民強是最基本的變化。而這背后是價值觀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變化、生活需求的變化。應該思考用什么空間去滿足這樣的需求,在供給方面怎樣去建設這樣的空間體系?“從供給的角度來講,我們根據自然和文化的融合,劃定了30個魅力觀光區,范圍覆蓋了全國一半以上城市。下一步要思考怎么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空間格局,提供多類型、多尺度、多功能,滿足不同消費需求的魅力空間體系,讓經濟社會與文化相互融合,讓美麗中國和美好生活相得益彰。”
“疾風驟雨式的發展階段已經過去,2050年的國土空間,我們應該從布局物理空間轉向人對空間使用的便利體驗,提升文化品位成為改善我們居住空間的重要主題,滿足多樣化的需求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而文化則是國土空間規劃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子。”李曉江說。
2021城鄉規劃師考試備考進行中,小編將為大家整理城鄉規劃師考試精華考點、各科目模擬試題、真題解析等備考資料,可以點擊下方按鈕免費下載。本次考試不理想的考生或者想要報名2021年城鄉規劃師考試的考生,可以使用這些資料提前復習!
最新資訊
- 注冊城鄉規劃師前景如何?三峽水電工程重磅開工,揭示背后的高端職業趨勢2025-07-21
- 注冊城鄉規劃師身價看漲?速看原由!2025-05-28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最新實施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2025-05-07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的市場需求如何2025-01-08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未來前景可觀2024-12-13
- 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城市公共交通條例》2024-10-29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考試大綱抓緊修訂2024-10-25
- 自然資源部關于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促進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通知2024-10-25
- 注冊城鄉規劃師迎來重大利好政策2024-10-23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發展前景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