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成考專升本政治馬哲名詞解釋


1、哲學――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lesson$
2、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于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3、方法論―所謂方法論就是人們關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統理論。
4、哲學基本問題――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或:意識(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5、唯物主義――所謂唯物主義,就是主張物質(存在)第一性,意識(思維)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的哲學派別。
6、唯心主義――所謂唯心主義,就是主張意識(思維)第一性,物質(存在)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意識的派生物的哲學派別。
7、一元論哲學――唯物主義和徹底的唯心主義都主張世界有一個統一的本原,所以它們都是一元論哲學。
8、二元論哲學――哲學史上的二元論,否認世界有一個統一的本原,認為精神和物質是兩個各自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是哲學上的析中主義。
9、可知論――凡是肯定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承認客觀世界能為人們所認識的哲學觀點,屬于可知論。注:唯物主義都是可知論。
10、不可知論――凡是否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否認客觀世界能被人們所認識,或者否認客觀世界能夠被人類徹底認識的哲學觀點,屬于不可知論。注:唯心主義不都是不可知論。唯心主義主張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當然是錯誤的。但徹底的唯心主義者認為,人的思想能夠認識作為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可知論。只有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學家,才是不可知論。
11、客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萬事萬物之前,先有一種神秘的“客觀精神”。它是萬事萬物的本原,物質世界只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的產物和表現。
12、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精神(心靈、意識、觀念、意志、感覺等)當作世界的本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現象,是感覺或意識的產物。
13、辯證法――所謂辯證法,就是用普遍聯系、運動和發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為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有機整體。
14、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其所描繪的世界圖景只不過是零散的、絕對的、孤立的畫面拼湊而已。
15、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這是從哲學研究的對象上概括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相統一的完備的理論體系(這是從哲學內容上概括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無產階級哲學(這是從哲學的階級屬性,根本特征和社會作用上概括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16、第一次飛躍及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中國革命成功和挫折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在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之為毛澤東思想。
17、第二次飛躍及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
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成功經驗與挫折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嶄新實踐中,開始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在這條道路上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勝利。這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之為鄧小平理論。
18、三次歷史性巨變
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處經歷了三次歷史性巨變,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次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定成的。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這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的新的革命。(《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7年9月12日 江澤民)
1、物質――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或:物質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2、運動――運動是標志著一切事物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它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3、靜止――所謂靜止是指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主要是指以下兩種情形:一是特定事物之間沒有發生空間位置移動,二是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尚未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
4、時間――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順序性。時間的特性是一維性、不可逆性,它總是沿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單一方向流逝。
5、空間――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伸張性、廣延性。空間的特性是三維性,即任何物體都有長度、寬度和高度三個維度,都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6、意識――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人腦的機能,物質的反映。注:辯證唯物主義關于意識的本質的看法,可以概括為兩個互相聯系的基本觀點,即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7、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即意識的反作用是指意識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形成主觀觀念,并且自覺地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反作用于客觀事物。
8、客觀規律性――是指規律是物質運動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9、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是指人類所特有的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自覺的能動性。
10、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研究用機器模擬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科學。注:人工智能的本質是對人是思維的模擬,人類通過電子計算機(電腦)來模擬人腦的某些思維過程,為揭示意識的本質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技術基礎。
11、思想路線――所謂思想路線,就是某一階段,社會集團或政黨的指導思想并用主支配其行動的認識路線。
12、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1、聯系――所謂聯系也就是關系,是指一切事物、現象、過程之間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注: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
2、條件――所謂條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聯系的,對其存在和發展發生作用的諸要素的總和。
3、系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稱之為系統。
4、新事物――哲學意義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前進趨勢,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東西。
5、發展――發展它不是指一般的運動、變化,而是指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前進上升運動,包含著明顯的方向意義。注: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注:發展不是事物的簡單重復,它的實質是新事物的不斷產生的舊事物的不斷滅亡。
6、舊事物――舊事物是指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喪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趨滅亡的事物。
7、規律――規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8、矛盾――所謂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關系。簡單地說,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或對立統一。
9、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
10、辯證矛盾――辯證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內部之間和事物外部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系的基本哲學范疇。
1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
12、矛盾的斗爭性――矛盾的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相互否定的性質和趨勢。
13、內因――內因即事物的內部矛盾。
14、外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15、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矛盾無處不在),并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無時不有)。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共性。
16、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也叫個性。
17、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指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始終并規定事物及其過程本質的矛盾。
18、非基本矛盾――非基本矛盾是不規定事物及其過程基本性質,也不一定貫穿事物過程始終的矛盾。
19、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20、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是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叫次要矛盾。
21、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2、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為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也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23、兩點論――“兩點論”就是在抓主要矛盾時,也不忽視次要矛盾;在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時,也不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反對顧此失彼的形而上學“一點論”。)
24、重點論――“重點論”就是在分析和處理各種矛盾時,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和處理某一矛盾時,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對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量齊觀的形而上學的“均衡論”。)
25、質――是指一事物成為它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
26、量――是指事物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構成要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
27、量變――量變即事物量的變化,是事物在原有的質的基礎上,在度的范圍內發生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發展中的連續性和漸進性。
28、質變――質變是事物性質的變化,是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是一種根本性、顯著的突變或飛躍。
29、度――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界限。
30、關節點――關節點是度的端點或臨界點。
31、質量互變規律――事物的量變達到關節點超出了度,就出現質變,新質產生后,在新的基礎上又出現新的量變;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事物發展的進程就是這樣循環往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無限演進的過程,這就是事物的質量互變規律。
32、否定之否定規律――由于內部矛盾的推動,事物由自我肯定狀態到達自我否定狀態,進而再由這種否定狀態進到新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狀態,從而開辟出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道路,這就是事物發展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33、肯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維持其存在的方面。
34、否定方面――否定方面則是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方面。
35、揚棄――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環節和聯系環節的統一,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揚棄。
36、范疇――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維對事物或現象普遍、本質的概括和反映。
37、現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
38、本質――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內部聯系。
39、真象――是從正面直接表現本質的現象。
40、假象――是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的現象。
41、錯覺――錯覺是認識上的錯誤,屬于主觀范疇。注:假象不同于錯覺。
42、內容――是指構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總和。
43、形式――是指把內容諸要素統一起來的結構或表現內容的方式。
44、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
45、結果――是指由一定現象引起的現象。
46、因果聯系――事物之間這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就是因果聯系。
47、必然性――是指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合乎規律的,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
48、偶然性――是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非必定發生的不確定的趨勢。
49、現實性――是指現實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備的內在根據和外在條件的綜合。
50、可能性――是指事物依據其內在根據和外在條件有可能轉化為其他事物的種種趨勢,是潛在的尚未實現的東西。
最新資訊
- 2025年成人高考各科目備考建議2024-12-12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語書信作文萬能模板2024-10-16
- 2024年10月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前沖刺必背重點80個(61-80個)2024-10-14
- 2024年10月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前沖刺必背重點80個(41-60個)2024-10-14
- 2024年10月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前沖刺必背重點80個(21-40個)2024-10-14
- 2024年10月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前沖刺必背重點80個(1-20個)2024-10-14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語書信作文萬能模板:投訴信2024-10-14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語書信作文萬能模板:詢問信2024-10-14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語書信作文萬能模板:請求信2024-10-13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語書信作文萬能模板:邀請信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