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科技館新館進入建設階段,BIM設計呈現創新理念


近日,由北京建院與CRTKL聯合設計中標的合肥市科技館新館項目已基本完成施工圖的繪制,并即將進入建設階段。方案通過“人-科技-自然”的主題,回應基地獨特環境,以城市的設計視角,力圖打造新一代的科技館。
科技館新館項目作為重要的科教民生工程,選址于合肥市高新區的王咀湖公園內,它既是景觀體系中的一員,也是城市的標志性節點。
利用場地位于自然與城市之間的特點,方案突出生態與人工的結合,形成從自然中生長出的建筑形態。結合規劃中非建設區的退讓要求,方案將用地北側打造成一個開放的城市客廳,聯系了城市、自然與科技館的內部空間,充分展示合肥市“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風采。
面向城市客廳緩緩升起的綠坡與穿插錯動的金屬盒子構成了科技館的整體印象,它以簡潔肯定的基本形式隱喻著新時代背景下科技與自然的共生關系。自然生態的種植屋面使其融于公園環境,生長之上的金屬盒子則利用人工造型與科技材料,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反射著周圍景觀,與環境互動協調。
綠化屋面也是一個天然的雨水收集設施,屋面雨水通過植被層層凈化,流入北側雨水回收系統。同時,對光伏發電、可調節遮陽、電致變色玻璃等多種綠色技術的綜合應用,也使科技館自身成為了大型的科技展項。
一條南北貫通的軸線聯系著場地并形成最主要的內部公共空間,北端面向城市客廳,建立了室內外的空間聯系,南端俯瞰王咀湖公園,將自然景觀引入到了室內,形成從城市到自然的空間動線。這條動線隨整體坡勢逐層向上,連接地下與地上各層展廳及休息空間,配合通透明亮的自然光環境,形成互動、友好的開放空間。
科技館新館項目的特殊形體對建筑設計以及多專業配合提出了更多的挑戰與難點,平行四邊形的13.7°的坡屋面與12m柱網形成基準定位,而逐層穿插的造型與坡屋面、退臺樓板形成復雜標高的空間體系,需要采用BIM技術集中整合信息。通過實時渲染工具直觀準確呈現,有助于在工程技術與美學效果之間找到平衡,是一個BIM正向設計的成功嘗試。
自然生態的種植斜屋面和穿插錯動的展示空間,在展現建筑生態理念和功能需求的同時,對結構的整體性和可靠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結構設計采用整體“剛”度較大的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在錯層、大懸挑和復雜連接部位的構件內增設強度更高的鋼骨,進一步提高結構整體性和可靠性。
對于展現建筑通透美感的采光中庭和入口門廳等部位,分別采用大跨鋼桁架和鋼框架——拉索支撐結構,以索之“柔”,展現建筑的輕盈之美。
建成后的合肥科技館新館將成為一個集展覽、教育、休閑于一身的多功能復合文化場所。它所帶來的不僅是對科技創新事業的積極影響與促進,更承載著我們在新時代對“人-科技-自然”的共生愿景。
BIM應用技術在建筑行業的作用逐步上升,有些領域已經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BIM技術的出現將引發工程建設領域的第二次數字革命。以上內容就是“合肥科技館新館進入建設階段,BIM設計呈現創新理念”,更多BIM熱點資訊/教程分享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BIM實訓”,也可點擊下方免費下載領取精品學習資料。
最新資訊
- BIM在地下車庫設計中的案例賞析!2025-08-15
- BIM視野:為什么說BIM是建筑行業的“新基建”?2025-08-15
- 速看!住建部答復鼓勵用BIM計量計價,探索新型招投標政策2025-08-14
- 關于BIM正向設計,看這一篇就夠了!2025-08-13
- BIM應用:BIM解決軋鋼工程土建施工的復雜工況和高標準要求2025-08-11
- 經典案例!BIM全生命周期落地應用!2025-08-08
- BIM在給水排水消防設計中的應用2025-08-07
- 盤點BIM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優勢2025-08-06
- 5個BIM原則解決管綜問題,幫你把下班時間搶回來2025-08-05
- 從設計到拆除:BIM如何“承包”建筑的一生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