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產業化這3個問題值得深思


第一個問題:制約住宅產業化發展的核心阻力到底是什么?
沈陽是全國住宅產業化示范城市,所以每年都會有百次以上的全國各地的業內外的人士來我們企業參觀考察和指導工作,交流的過程中大家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無論是技術上的還是管理上的都好回答,唯一讓我感覺到頭疼的問題是:“采用預制構件和傳統現澆二者的成本差多少”?之所以讓我頭疼,是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引申出另一個哲學邏輯才能回答清楚,而這個哲學邏輯在解釋過程容易傷人,那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的邏輯。
大家都知道,說到住宅產業化的優勢就是“綠色、節能、環保”,這無論是開發商還是建筑商都說得清楚講得明白。可是“綠色、節能、環保”這個成果是由誰來享受呢?是開發商還是建筑商?都不是!是業主,是子孫后代。比如裝配式“三明治”墻板的保溫結構與墻體同壽命,不用擔心像傳統施工那樣十年八年就開始外墻皮脫落,不用動不動就使用大型維修基金去重新做外保溫;又比如裝配式住宅保溫效果好,使用周期內節能方面的經濟效益驚人等等。這從產權人長遠的綜合效益計算來說都是低成本的。但另一方面,達到“綠色、節能、環保”這一目標而額外增加的成本誰承擔?是產權人嗎?如果大家都實行住宅產業化,那么成本在一個水平線上,這個時候成本增加是業主在買單;但事實上住宅產業化的初期,只有少數項目采用裝配式,那么采用高成本的項目開發商就吃虧,因為大家的銷售價格是一樣的,這部分額外增加的成本就成了由開發商和建筑商來買單。那么開發商和建筑商憑什么額外增加成本去給業主享受“綠色、節能、環保”?憑公益憑慈善憑良心?那就是一個字:“扯”!所以在同樣的條件下,開發商會選擇開發成本較低的傳統建筑模式。什么“綠色、節能、環保”,什么住宅產業化,喊口號可以,費錢絕對不行!
其實面對利益做出這種選擇無可厚非,“屁股決定腦袋”,換成我是房地產開發商,“綠色、節能、環保”是將來的事情,我算的只是當期的收益,至于這房子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上百年后怎么樣,那是產權人的事兒,你修不修,花多少錢已經不歸我管了。同樣,如果我是建筑施工單位,我原來置辦的隊伍、設備、設施都是傳統建筑施工所必須的,一旦改變施工方法,人得重新培訓,設備得重新購置,規范得重新學習,標準得重新制定,等等等等,短期內還是在增加成本,還是很麻煩,同樣會抵制。那么整個產業鏈呢?是不是也同樣面對這樣的問題?設計院、材料供應商、運輸商、質量監管機構……凡是在這個產業鏈上的都面對改變原有經營管理習慣的挑戰!大家都知道,改變習慣是最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支撐這個習慣的是那么一個巨大的既得利益鏈!
說到這里就應該明白了,制約住宅產業化發展的核心阻力到底是什么?就是傳統的產業鏈!傳統的既得利益者!
找到了這個答案我們就明白了很多問題:為什么國家和政府要大力推動住宅產業化?因為政府是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他們不會站在少數利益集團尤其是短視集團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他們考慮的是持續發展,是綠色、節能、環保,是子孫后代的青山綠水;為什么大家都喊的響行動少?因為住宅產業化在市場上實施的決策權歸房地產開發商,不是購房者,也不是構件生產廠;為什么開發商總是拿成本說事兒跟政府談條件?因為成本是他們消極的最好理由。如此種種,都是利益在做祟!
第二個問題:目前住宅產業化的發展瓶頸是什么?
住宅產業化從被提出開始到現在,經過“十二五”期間的大力推動,在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參與下,已經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尤其是以沈陽為代表的示范城市在政策規范、技術儲備、產業市場化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突破,為“十三五”期間將住宅產業化推向更高的水平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從整個產業鏈看來,其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幾大瓶頸的制約:
1、以全產業鏈為基礎的政策、法規、規范等仍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
雖然我國出臺了多個住宅產業化相關政策規定,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針對住宅產業化發展詳細、系統的政策制度研究與制定仍然有很大的空白需要填補。要真正加快推進住宅產業化,政府應營造完善的政策措施和制度體系,使政策措施和制度體系與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發展相協調,培育預制裝配住宅產業鏈。一方面,要在建筑設計、部品生產、施工安裝及驗收、維護保養等各個環節建立住宅產業化的“游戲規則”。另一方面,還要加快研究出臺規劃、土地、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鼓勵政策,研究出臺與實際情況相適應的“發展規劃”和“發展導則”,制定和落實各項激勵措施和保障措施,逐步引導更多企業進入PC住宅市場,形成可持續的市場運行機制,引導住宅產業化發展。
2、管理缺乏積累、總結和突破
我國住宅產業化發展相應的管理經驗較少,管理措施主要是借鑒國外經驗,具有我國或者地方特色的住宅產業化管理方法仍不成熟。傳統管理模式具有較強的路徑依賴性,在技術、利益、觀念、體制等各方面都頑固地存在著保守性和依賴性。在新時期要實現新跨越,在管理模式上必須要有新突破,應重點發展以構件生產企業、施工單位、房地產公司為主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整合優化整個產業鏈上的資源,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設計、制作、施工一體化問題,尤其是從規劃設計的源頭就要解決標準化的問題,使其發揮最大化的效率和效益。
3、成本優勢無法體現
投資者對該行業的發展前景是肯定的,他們關心的是進入的時機是否恰當。目前住宅工業化建設項目太少,不能形成規模效益。而且從造價上來看,工業化住宅要比全現澆住宅略高,主要原因是工業化住宅建設還處于推廣試驗階段,總體規模小,預制構件開模費用較高,造成構件預制費用高,工人對工藝不熟練,導致施工效率不高。同時,住宅工業化建設所需的技術工人和機械成本較高,都制約著住宅產業化的發展。
成本過高也與市場發育程度低有關。從整個建筑業來說,轉包、分包的項目經營管理模式,以及產業鏈上設計、施工、生產各個環節的脫節,都造成住宅產業化成本過高。
4、專業人才和產業工人嚴重短缺
制約建筑產業化快速發展的因素除成本因素、技術因素外,產業化人才缺乏也是一個瓶頸。我國的住宅工業化還處于探索階段,在設計的系列化、標準化、多樣化、通用化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相對各方面的技術人才非常短缺。目前從事建筑產業化的人才數量少、整體素質不高,普遍缺乏固定的工廠、施工現場技術工人,技術管理復合型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另外經過嚴格培訓的產業工人嚴重短缺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巨大難題。目前無論是構件生產車間的工人還是施工現場的裝配式施工工人都嚴重短缺,一旦施工規模過大過快時建筑工程質量的保障就無從談起。
培養產業化相關人才,不是光喊喊口號,不是簡單地產學研結合、整合產業資源就能解決。建筑產業化技術是各專業集成的技術,同時也是設計、構件生產、施工、集成的技術和管理過程。應積極引導設計院、工廠、施工的技術人才向建筑產業化轉型,提高建筑產業化人才的實戰經驗,引導優秀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向建筑產業化轉型。要建設好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真正的適應產業化的勞動力需求。
5、行業進入門檻低,監管不到位
在國家大力推動住宅產業化發展的大趨勢下,預制構件生產也被視為朝陽產業,構件生產企業以及配套設備、模具、產品構件、輔助材料等產品的生產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但目前國家和地方還未出臺明確詳細的構件制作、施工及質量驗收標準和規程,更沒有配套的實施細則,監管層面略顯粗糙,對于預制構件生產企業的準入門檻也相對較低。尤其是那些與之配套的產品和服務,好多都處于產品質量標準的空白區。在住宅產業化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的大環境下,受成本壓力影響,企業采用低價中標競爭方式,而中標后自身技術條件、生產硬件設施、資金支持、人員因素、配套產品選用等方面根本無法支撐完成項目,這樣惡性競爭的結果會產生一系列的嚴重后果,不利于引導構件生產行業的健康發展,更不利于培育技術實力強、產品質量好的大型構件生產企業。推動住宅產業化需要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資源整合,實現共同發展,任何一個產業的缺失和薄弱都會影響住宅產業化的健康發展和發展速度。
第三個問題:在現狀下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總結前面兩個問題及答案:目前制約住宅住宅產業化發展的核心阻力是成本高于傳統建筑模式。原因是產業初期整個新建立起來的產業鏈還不完善不均衡,薄弱環節多,尤其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新興產業配套能力太弱。
雖然這兩個問題由于我個人能力和見識有限給出的答案肯定是不全面也不準確的,但我覺得我還是有義務針對這兩個問題拿出我的個人建議來,哪怕只是皮毛,只是一塊拋出的板磚!為了把這個產業做起來,做成熟,哪怕成為先烈,我還是覺得至少我們應該做以下幾方面的事情,以達到把成本降下來的目標,不給核心阻力以口實,來健康地推進住宅產業化的發展。
一是國家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住宅產業化進程,通過連續出臺并持續完善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促進全產業鏈均衡發展。
尤其是要從規劃設計的源頭就解決成本優化的問題。比如利用BIM技術平臺,整合產業過程的所有資源,通過科學優化協調來降低綜合成本,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將成本壓力歸于構件生產企業,做到全產業鏈每個環節每個部品每個配件都成本最優。
現在有一個普遍的現象:一個裝配式項目竣工結算后,開發商成本沒怎么上升,施工企業微利,產業工人掙工資一分不欠,各材料供應商包賺不賠,唯一賠的一塌糊涂的是構件生產企業。所以好多構件生產廠是上的快,死的也快。如果這種簡單粗暴的成本控制方式不發生根本改變,讓這么長的產業鏈上的一個單一環節來承擔整個產業鏈的降成本責任,那么住宅產業化的健康發展則無從談起。最理想的降低成本方法就是全產業鏈的優化,統籌兼顧,使全產業鏈的產業實體都在國家法律法規的框架下規范經營,有序競爭,共同承擔起產業成本的責任。
二是要改變成本的計算機制,不能局限于傳統的建設成本計算規則,尤其是政府投資項目,成本的計算周期及計算口徑要進行規范。
按照現在的成本計算方法,無論是開發成本、建設成本還是建筑成本,都是直接計算建造周期內的成本。但住宅產業化著眼的是長期效益,計算的是長期綜合成本。這種出發點就不一致的“雞同鴨講”本身就不在一個頻道!結果現在成本成了做與不做住宅產業化的判定條件,阻力不大就怪了。至于如何通過可操作的方法去改變計算規則,我確實沒有想到辦法,但這方面的老師很多,只要想認真研究,就一定能找到科學合理的辦法。
三是政策扶持要堅持,尤其是一些基于技術研發、科技創新方面的資金支持要到位。
一個新行業,技術儲備、人才儲備、設備設施儲備都不足,需要一個研發投入的過程。這僅僅靠企業投資是遠遠做不到的,何況住宅產業化肩負的責任是“綠色、節能、環保”,單靠自覺沒法做到。
四是執法要嚴,對傳統建筑施工和建筑工業化施工按一個標準來管理、檢查。
比如環保、消防、質量、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規已經很完善也很嚴格了,但往往是在執行的過程中網開一面,導致傳統施工本應該為承擔社會及公益責任而額外付出的成本沒有付出。傳統施工成本的增加本身相對而言也是在降低產業化體系的成本。
另外也得成體系地對住宅產業化產品各個環節的質量進行嚴格監控,絕對不能為了產業化而放松質量標準,為工程留下質量隱患。尤其是對構件生產企業生產過程及施工企業現場裝配過程的監管要更加嚴格。另外也建議對構件生產企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和考核定級及升降級制度,確保其量力而行,承接能力范圍內的工程項目,不能拿鴨子上架,干不了硬干,傷害企業前途的同時更傷害這個產業!
五是我們這些做住宅產業化的先驅們要耐得住煎熬,沉得住氣,腳步要踏實,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否則先驅很容易就變成先烈。
最近業內人士經過廣泛的調查和討論,對住宅產業化的構件生產企業都有這樣一種擔憂:干得越多可能死的越快!這不是危言聳聽!
近幾年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各個地方上了很多的構件生產線,設計產能增長速度驚人。可事實上是什么呢?“設計產能”絕對不能簡單地等同于“產能”。誰能保證生產線弄齊整了就一定能出合格的產品?跟其它的產業一樣,住宅產業化也是科學,也是一個要求非常嚴謹的科學體系,不是簡單的1+1=2。尤其是在技術儲備嚴重不足,管理經驗嚴重欠缺、技術人才短缺、訓練有術的產業工人幾乎沒有的情況下,把圖紙轉化為產品的過程是有著巨大的風險的:一塊不合格的產品后面可能是一棟樓、一個項目甚至是一個住宅產業化的發展前途的損失!做不好,一個失誤就把所有的投資賠進去。所以說,住宅產業化的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慢慢地積累,需要認認真真地總結,需要腳踏實地去做!這是一個辛苦的過程,付出的過程,需要做這些事情的人能付出,能耐得住寂寞,能禁得住煎熬!
住宅產業化 “十二五”期間經過政府牽頭,企業和業內人士的共同努力,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基礎,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成果,尤其是在沈陽市場,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其它城市也在陸續趕上來,甚至大有青出于藍的勢頭。全國住宅產業化的未來一片光明!我為此感到欣慰,也對住宅產業化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和期盼。雖然在過去的兩年里我們一直在接受煎熬,但我們也正是從這種煎熬中學到了東西,積累了經驗,堅定了信念!
住宅產業化也是一場革命,而且處于革命的初級階段,那就一定會有堅定的真革命者,也會有更多的喊著口號不做為甚至腳底下使絆子的假革命者。但無論如何,革命最終一定會取得成功,因為先進的必將取代落后,這才是真理!
BIM技術在工程造價管理中的應用可全面提升工程造價行業效率與信息化管理水平,優化管理流程,高效率、高精準度的完成工程量計算工作,有利于加強全過程成本控制,做好設計變更應對,方便歷史數據積累和共享,對于項目造價管理工作而言有諸多優越性,應用價值較高,值得大力推廣應用,也可點擊下方“免費下載”領取自主學習資料。
最新資訊
- BIM在地下車庫設計中的案例賞析!2025-08-15
- BIM視野:為什么說BIM是建筑行業的“新基建”?2025-08-15
- 速看!住建部答復鼓勵用BIM計量計價,探索新型招投標政策2025-08-14
- 關于BIM正向設計,看這一篇就夠了!2025-08-13
- BIM應用:BIM解決軋鋼工程土建施工的復雜工況和高標準要求2025-08-11
- 經典案例!BIM全生命周期落地應用!2025-08-08
- BIM在給水排水消防設計中的應用2025-08-07
- 盤點BIM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優勢2025-08-06
- 5個BIM原則解決管綜問題,幫你把下班時間搶回來2025-08-05
- 從設計到拆除:BIM如何“承包”建筑的一生2025-07-29